(編按:上集筆者提出了「無為」在《老子》思想中的重要性,並以王弼版《老子》中的「無為」條目及相關章節,分別解說提出「無為」的目的,及其最基本的意涵兩點。本集繼續解說內容。)

3. 「無為」並不等於無所作為,而是在上位者努力擔當施予者、輔助者和引領者的角色,讓百姓自然發展,而且不居功,頗有點潤物細無聲的格調。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第34章)

「為者敗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復(=彌補)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不妄為、無為)。」(第64章)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10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

4. 在上位者應以「道」為仿效對象,非不得已不用兵。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第30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第31章)

5. 仿效水德,以處下、不爭為治國原則,柔弱勝剛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第8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66章)

「柔弱勝剛強。」(第36章)

6. 善用人才,以百姓為邦國的根本。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第28章)

「善用人者為之下。」(第68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39章)

7. 《老子》的「無為」還包括若干強行規範的措施,例如借助至「道」的威力鎮伏多慾妄動的民眾,在施政上致力使民眾虛心、弱志、去慾、去智,以及堅決擯棄社會上一切的有為造作、功利算計以及泛道德主義規範。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侯王)將鎮之以無名(=難以名狀、無需標舉名號)之樸(=道)。」(第37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3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19章)

因此,《老子》的「無為」主張是一極具戰略眼光的長治久安之道,與時人口中的「躺平主義」完全無涉。

作者:張喜儀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