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康教授論孔子六藝與全人教育。 作者供圖

陳復生

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赴美國留學的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錢大康教授,是我們母校的第五任校長。錢教授於澳門出生,自幼在香港接受教育,負笈美國後,一直在當地工作生活,在研究電腦影像、圖像處理及圖形辨識等領域享有卓越地位,曾獲多個獎項,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年輕研究員總統大獎。

錢教授1992年返回香港後一直致力從事教育工作,他在母校任內注重發展「博雅教育」,同時貫徹母校推動的「全人教育」理念:「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這個名詞,在古希臘是指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適合自由人」,而我們浸大的意願,是希望學生不要成為沒有靈魂的人,而是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博雅教育不同於專才訓練,有好些專科例如法律、工程、建築學、設計、醫學等等都是專科訓練,這些領域不屬於博雅教育。這也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後人的解釋是「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實際上,從孔子開始已經注意到博雅與專精的分別。不過隨着社會變遷,今時今日的博雅教育已經涵蓋了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所以又稱為文理教育。浸大走向國際化的同時,也要提升學生的素質教育,以達成我們全人教育的理念,所以我認為兩者是沒有衝突的。

其實,這種教育的傳統,在東方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的儒家教育;六藝教育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質。

錢教授也同意:孔子的六藝包括6個科目: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反映的是一種全科式多元學習和平衡學習、以全人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與當前很多人強調的「分流分科」、以就業為目標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我們在現實中可以見到,有些人把年輕人分類,劃成理工型、人文型兩種類型,有的年輕人甚至相信這種分類,也硬給自己定型,以致缺乏平衡發展的自信。

我希望提醒大家的是,學業「專精」是由於「職業」的分工,而不是「人性」的歸類,希望學生不要顧此失彼,失去廣泛學習、博學於文的興趣。可見孔子強調對六藝的通習和實踐,就是我們東方早期發展全人教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