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水務署供圖
◆「內套喉管法」修復可減少對粉嶺公路交通帶來的影響。 水務署供圖

上水粉嶺工程全長5公里 部分鄰近港鐵站難度高

佔全港淡水供應接近八成的東江水養育了數代港人,然而部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鋪設的東江水管經歷逾40年風吹雨打後已破舊不堪。為確保東江水管能為全港市民繼續穩定供水,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於2020年9月起實施改善工程,把上水及粉嶺全長約5公里、已老化的管道更換,工程於今年年初已基本完成,新水管已投入使用。水務署日前表示,因部分工地鄰近港鐵站和公路,人流與交通繁忙,工程挑戰性巨大,團隊採用多種嶄新技術,包括全港首度採用「內套喉管法」將外徑2米的新喉管套入舊水管內,將工程對市民的影響降至最小並克服其他重重困難,順利完工。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香港自1965年起輸入東江水,以滿足本地用水需求,現時東江水供應本地約七八成的用水量,是香港的主要水源,惟原有的東江水管部分已老化。為確保東江水能為市民繼續穩定供水,水務署於2020年9月起實施上水及粉嶺東江水管P4改善工程,更換老化東江水管。該工程於今年年初基本完成,新水管已投入使用,剩下的工程包括部分受影響地段的修復以及相關工程。水務署日前對香港文匯報等傳媒介紹該工程及其完成的過程,包括遇到的挑戰、克服困難的技術等。

部分管道老化 潛藏爆喉風險

東江水管改善工程的範圍包括將長約 5公里、直徑為2,100毫米至2,300毫米的已老化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管更換為軟鋼管,工程位置約由上水文錦渡至大埔九龍坑。水務署工程師杜穎雯指出,原有的東江水管已經鋪設了逾40年,部分管道已經老化,潛在爆喉的風險,「一旦喉管爆裂時,會影響鄰近設施及東江水供水系統的穩定性,因此工程具有急切性。」

採無坑敷管法 減少挖掘路面

杜穎雯表示,由於施工時間非常緊湊,外加部分工地因鄰近港鐵上水站和粉嶺公路,地下設施繁複,人流和交通亦比較繁忙,故工程極具挑戰性。為克服地下設施繁複難以找尋適合的水管走線和豎井位置的困難,她說:「工程團隊在水管走線和豎井位置的設計上採用了『建築資訊模擬技術』並制訂最適合、最可行的方案。」她解釋,該技術是根據現有地下公用設施、橋樑基礎結構的位置和大小等各種數據,評估不同擬議水管走線的可行性。

鄰近港鐵上水站一帶,居民區密集,杜穎雯指為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團隊並無採用傳統開坑式敷管法,而是採用了無坑敷管法,因可減少路面挖掘面積。而在地底公用設施密集的情況下,例如高壓電線、箱形暗渠及現有水管等,她指修復一段橫跨粉嶺公路地底總長約350米的舊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管亦是一大挑戰,「因受環境限制,團隊利用『內套喉管法』將外徑2米的新喉管套入舊水管內,透過這種方式能夠大大減低對粉嶺公路路面交通的影響。」

她說:「雖然這亦不算是一項新技術,但將此技術應用在如此大的工程,是全港首次,所以也是一種進步。」在水務署和承建商團隊的齊心協力下,終成功利用最新科技,克服各種困難,為香港市民繼續提供可靠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