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日前國際足協(FIFA)公布了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參賽球員及所屬的球隊所得利益計算:今屆世界盃所有國家代表隊共徵召了837名球員,由卡塔爾世界盃期間以「入代表隊」開始計算至代表隊世界盃最後一場比賽的第二日為止,球員累計參賽日數共19,086日,球員所得的總金額為2.09億美元,將此所得除以所有參賽球員的比賽日數,即每一球員,不論出場與否,在世界盃期間每日為所屬球隊帶來10,950美元的收入,相信放於任何一個國家這也屬於非常高收入的級數。

足球是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產業之一,德勤會計師行今年所發布的「2023年足球財務報告」指出,歐洲五大聯賽收入創出新高達到172億歐元,其中英超依然位居榜首,雖然轉播收入下降,但整體仍然以64億歐元創新紀錄,而整個歐洲足球市場收入比起2021年至2022年賽季更是增長了7%,達到295億歐元,成績令足球圈人士相當鼓舞。

反觀香港,足球產業還在谷底中掙扎求存,雖然相對之下香港足球產業明顯細得多,每隊班費由幾百萬至2,000多萬港元不等,平均每隊成本約1,000多萬港元,以12隊計算則整個業界成本只1億半2億元左右,成本如此少,又怎可以把職業足球產業處理得有成績呢?這樣的成本顯示香港足球還只是停留在「老闆辦足球」的階段,整個環境未能產業化,更難談利潤。相反坊間很多業餘足球訓練學校辦得有聲有色,起碼有賺,能順利維持營運。

其實香港有的是球迷,每一次外隊來港作賽,無論是表演賽或是競爭性賽事,都會有超過萬名球迷入場觀戰,觀眾群也不全是上年紀的球迷,而是很多年輕父親帶着小朋友入場睇波,就當這1萬多人就是我們香港的擁躉,只要我們能留得住這班「足球躉」為「膽」,在每一次活動都吸引到一些新血,已經足以壯大我們的足球產業,再一步一步發展香港足球。

近日中國香港足球總會改選,新一班領導層誕生,我們祈望新領導層能帶領香港足球產業走出谷底。

上一次提及奧運香港版權還未落實哪一間電視台購買,時至今天亦無進展,距離奧運的時間真的不多了,就算有興趣也需要一段時間去商討細節。國際奧委會代理商也很着急,因為商討時間愈短,對買賣雙方都不利,奧運代理商下星期將會再次來香港約見所有電視台,希望能盡快達成協議。現時版權叫價為2,500萬美元,對目前香港電視台的經濟環境而言實在太貴,在商言商,也明白暫時未有電視台願意冒這個虧蝕風險,希望他們能早日「計掂數」。只要版權有着落,無論最後是哪一間電視台,或是政府購買,都能惠及全香港觀眾收睇賽事,觀眾更可以透過大氣電波來支持我們香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