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這句話用來形容上周發生內爆解體而致包括兩名富豪在內的5人全部死亡的觀光潛水器「泰坦號」(Titan)再貼切不過,這艘以探勘百多年前沉沒的巨輪「鐵達尼號」(Titanic)奧秘作噱頭的潛水器跟其探勘對象發生意外相似,都有不聽勸告的人為因素!

以致因拍攝電影《鐵達尼號》(1997年公映)而聲名大噪的該片導演占士金馬倫接受美國電視訪問時也對悲劇「重演」感到震驚。因為資料顯示,「鐵達尼號」1912年撞冰山致沉,是由於當時的船長史密夫雖然不斷接到「前方有冰山」的警示,仍一意孤行,最終釀成1,514人罹難的重大慘劇。

但在該同名電影中,船長的形象卻頗正面,因為他和工作人員知道撞上冰山後,顯得非常忙碌,並設法營救,由於配備的救生艇不夠,只能優先送走老幼婦女,自己與餘下乘客聽着音樂,隨着沉船昂揚而逝。場面令人感動。

船長人在其位,他當然有責,而且將所有責任推到罹難者身上,死無對證,是統治者慣用手段。事實卻是船長當時有口難言,是被迫執行命令的。2012年,時值象徵着西方造船工業重大成就的「鐵達尼號」下水一百年,也即遇難一百年時,西方世界掀起一陣子的紀念熱,包括在澳門威尼斯人舉行的「鐵達尼號」相關圖片和資料展。我受邀觀展,根據展覽資料披露,真正的禍首是巨輪擁有者之一、富商布魯士伊斯梅(J. Bruce Ismay),也是苟存者之一。

船長收到專家警示後,曾打算掉轉方向,卻遭到當時在船上的伊斯梅反對,因為後者急着到彼岸見人,不欲延誤。然而,當知道船隻撞上冰山時,這位貪生怕死的東主卻身穿睡袍乘坐救生艇走了。

有分析說,當時的媒體雖然對海難震驚而大幅報道,但最後為了維護階級利益和權貴尊嚴,對船上遇難的富人極盡歌頌,對狼狽逃生的伊斯梅雖有批評,卻沒有窮追猛打和追責,選擇以教會寬恕教徒方式,讓他自己受良心譴責。據悉,撿回一條爛命,卻沒有了顏面,這位苟活的伊斯梅後來的生活的確非常低調,鬱鬱而終。

電影《鐵達尼號》風行一時,捧紅了飾演男女主角的里安納度狄卡比奧和琦溫斯莉,這段發生在兩天內的跨階級愛情浪漫淒美,再配以Celine Dion那首旋律悠揚的主題曲,賺取了多少人的眼淚!電影特別凸顯貴族們視死如歸的從容,也成為西方文化軟實力的最佳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