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為紓緩香港醫護人手緊缺問題,醫管局早前推出「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目標兩年內分批安排300名廣東省護士來港交流,首批70名護士已在港工作兩個多月。香港醫療人員總工會副主席吳偉玲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內地護士團隊目前仍處於適應期,「有部分工會會員說,內地護士對香港病房工作的適應快,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本地護士的工作壓力。」病人組織希望,待該計劃運作成熟後,也為安老院舍和其他服務機構引入內地護士。
一帶一病房服務相互磨合
吳偉玲指出,由於兩地生活與工作環境存在差異,故內地護士與香港護士協作的過程中,互相需要磨合,「香港的護士與內地護士相比,職能更加廣闊,例如有些事情在內地的病房本應是由護工負責,但在香港則是由護士負責,這一點內地護士未必能短時間內適應。」她續指,由於香港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地方,護士與病人人數比例平均約1比11,內地護士亦難以在短期適應沉重的工作量,「畢竟內地護士來港後,分配到這麼多個聯網,平均每間醫院的內地護士非常少,未能很明顯地紓緩人手緊缺的問題。」
現時內地護士需在臨床導師指導下,一帶一在病房服務,吳偉玲表示,倘若未來內地護士能夠獨立承擔照顧病人的工作,更大程度上幫輕工作壓力,「現在第一批內地護士仍在慢慢與香港護士進行銜接,如果在這批護士完成銜接後,讓其獨立工作,運作效果好的話,那麼之後到港的內地護士團隊也可以參照這種工作模式。」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香港護士短缺情況不單在公立醫院顯著,安老院舍、服務機構同樣缺乏護士,「希望除了在公立醫院引入內地護士之外,其他服務範圍也可以引入內地護士,紓緩人手不足的壓力。」他同樣希望,針對內地護士在港工作的條例未來可進一步放寬,「政府之前都有提出修訂《護士註冊條例》,即境外護士只要在港工作一定時間就能執業,以這種方式吸納更多護士人手,我相信內地護士在適應了香港的工作環境、與香港的同事建立互信之後,能獨立工作會大大減輕人手短缺的壓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