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韓愈的《雜說·四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意思是有能者(千里馬),需要賞識他的人(伯樂)提攜與支持,才能成事,今天我們談談伯樂。
伯樂本是星宿的名字,傳說是在天上管理天馬的神仙。《晉書·天文志上》:「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馬,或曰伯樂。」。現今所言的伯樂到底是何許人?伯樂原名孫陽(為免混淆,我們仍稱他為伯樂),是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伯樂從事相馬一職,可謂終生不渝又別出心裁。古時,馬匹是非常重要的,當時人們已將馬匹分為六類: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以及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為一門重要的學問,更對於國家的生死存亡有着直接的影響。
當時並沒有任何相馬的著作可供借鑑,伯樂只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一切由零開始,可見他既聰慧又勤奮。《呂氏春秋·精通》:「孫陽(伯樂)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意思是伯樂相馬去到一個程度,所見所思都是馬,廢寢忘食也是馬。有說名駒見到伯樂就會向天長鳴,且會因他蒞臨而喜,因他離開而悲。《韓詩外傳》也有「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之句。伯樂作為相馬師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封為「伯樂將軍」,伯樂更將畢生對馬匹的認識和經驗結集成書,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如以幼教的角度來看,孩子就是千里馬,能造就他們有更高學習動機及學習能力者就是伯樂。前蘇聯心理學家李夫·維高斯基(L. S. Vygotsky)提出的「鷹架理論」便體現了「伯樂」的角色及特質。
「鷹架理論」的主要觀點,就是要延伸「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孩子收到一個任務(學習)時,其難度應該介乎於「無法達到」以及「可以達到」之間,孩子透過「伯樂」的引導、解說、鼓勵下,協助孩子由「無法達到」能夠達至「可以達到」。比如孩子學習踏單車,開初是三輪車,掌握控制手把,能自如操作車子行駛方向,再使用備有輔助輪的單車學習平衡,然後可甩掉輔助輪,漸漸進入驅車奔馳的狀態,及後甚至爬坡、越野,每一步都要設定於「無法達到」以及「可以達到」之間,給孩子的學習要有一個延伸空間,如果他們學得快的話,可以適當增加難度。「鷹架」就是比喻在區間給予孩子的協助,使孩子跨越難度,然後層層遞進地學習及進步。
千里馬能遇上伯樂,當然是一椿美事。然而,千里馬也必須先裝備好自己,有足夠的條件蓄勢待發。既使強如伯樂,也要花盡心神,在相馬養馬的事業不斷鑽研,才能流芳百世。
6月是考試的季節,我也在此祝福莘莘學子天天向上,「可能發展區」層層上進,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加油。
◆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