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君度
嶺南佳果,首屈一指自然是荔枝。「增城掛綠」是荔枝中的極品,傳聞拍賣價高達數萬元人民幣一顆。荔枝之所以成為嶺南水果之冠,除了本身極具風味,更因為它「身外是張花紅被,輕紗薄錦玉團兒,入口甘美,齒頰留香世上稀」。粵劇名伶紅線女是如是唱的。
其實,早在唐朝,杜牧就曾以一首「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寫出荔枝的魅力: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而後,蘇大學士更有傳頌大江南北的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還多次將荔枝寫入詩句,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攜酒來遊乎? 』 意欣然許之。」《和陶歸園田居》其五:「願同荔枝社,長作雞黍局。」
古人不但詩寫荔枝,還有畫荔枝。有一幅名為《寫生翎毛圖》的畫卷,畫中記錄了宋徽宗趙佶在宣和殿前種植荔枝的場景。據記載,趙佶幾乎沒有離開過開封,畫中的季節是夏天,荔枝種在宣和殿前。趙佶還用荔枝賞賜大臣。
齊白石的家鄉湘潭不產荔枝,但他卻對荔枝一見鍾情。他第一次嘗到荔枝是在1907年,時年45歲的他出遊至欽州,看到沿途荔枝樹碧綠的葉子中間掛滿紅色的果子,垂涎三尺。他與文人雅聚時,有一名歌女用纖纖玉手剝荔枝給齊白石吃。多年以後,此情此景仍令齊白石回味無窮,他寫了一首《與友人說往事》詩:「客裏欽州舊夢癡,南門河上雨絲絲。此生再過應無分,纖手教儂剝荔枝。」追憶他在欽州這一段情緣。荔枝令齊白石一生魂牽夢繞,也使其終生不斷創作「荔枝圖」。
除了荔枝,畫家也喜將蔬果入畫。自南北朝的顧野王作為最早畫蔬果的畫家,從宋代寫實到明代寫意,再到近現代寫生與寫意的結合,蔬果題材的發展已經過千年。而嶺南一地,物產豐饒,佳果滿園,因其品類豐盛,色彩艷麗,自明清以來,嶺南畫家便以此入題,佳作迭見。晚清居巢、居廉所倡導之「撞水撞粉」之法,即是以嶺南佳果如荔枝、芒果、佛手、楊桃等為描繪對象,開拓近代嶺南花鳥畫新風,影響粵地近百年。
嶺南派畫荔枝最大一幅是陳永康所作,畫寬3.6米、高1.1米。畫面為數棵碩果纍纍的老荔,垂於枝葉間紅艷艷的荔枝有1,000多顆。整件作品3天便完成了,而點染荔枝就用了兩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