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預防緩減航天員上天期間的骨質流失,他們返回地球出艙後的支撐和承托也不可少。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秦萊茵,自2012年起便與中國航天員中心合作,先後設計出三代「中國神舟太空飛船護航椅」,作為多批「神舟」航天員的專用移送椅,在他們重新適應地球重力時作出承托保護。她與香港文匯報分享,期望能將護航椅的相關技術,轉化用於設計自助輪椅,讓航天科技亦能服務有需要的長者及大眾。

秦萊茵設計的三代護航椅分別用於「神十」至「神十三」航天員,而最近返回的「神十五」則使用了第三代的改良版,在結構和穩定性方面作出提升。她介紹,護航椅是根據經驗和航天員的回饋,從人體工學、物料工程及美學方面持續優化,務求做到省力、舒適、便攜和具儀式感這四大目標,其中從第三代護航椅起更注重航天員的身體感覺,並考慮到長時間太空任務可能對骨質影響,特意加強保護,在頸部位置加設支撐以承托航天員頭部和頭盔重量。

剛生產不久的秦萊茵,深感產後肌肉無力感和肢體活動限制,對社會老齡化下長者行動不便也感同身受。她認為,現時輪椅設計普遍都具較佳的摺疊性和便攜性功能,但在方便長者或用家自助自理方面仍較欠缺,如長者乏人照顧,要自己上落輪椅還是比較困難。因此她打算將護航椅的相關技術,轉化設計為民用的現代自助輪椅,讓它更為靈活多變以供長者使用,下一步將檢視用家需求和不同輪椅樣式,從中找到突破點,繼而進行結構和外觀設計,希望做出成果生產產品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