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斌 阜博集團董事局主席

文化繁榮興盛是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十八大以來,「建設文化強國」成為我國國家文化戰略的集中表達。剛剛結束的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隨着顛覆性科技創新在文化領域中的普及應用,文化生產方式不斷變革,文化發展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成為必然趨勢。二十大以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成為推進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路徑。「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國家戰略實施如火如荼,文化強國建設任重道遠,如何推動數字文化經濟發展成為新發展階段的重要課題。香港在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過程中,致力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區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這三大中心的建設均與數字文化經濟息息相關。

香港文化極富特色,從十九世紀的轉口港,到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大都會,新舊交融,東西薈萃,尤其是最出色的流行文化,如粵語流行曲、港產片、港劇等不僅影響深遠,更曾為香港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實際上,香港優質的文化創意內容在當今仍充滿吸引力——以一部已經發行超過20年的香港老電影為例,其片段在YouTube等視頻平台上已累積二十億觀看量,依然廣受世界觀眾的歡迎,可以產生超出想像的經濟收益。

然而,據了解,香港大量的文化內容尚未數字化,例如很多曾經流行一時的港產電影沒有數字版本,有些甚至還在以膠片形式保存,不僅儲存成本、難度極高,有損毀和失傳風險,更無法在當下主流的數字環境中發行傳播。大量優質文化內容受限於存儲和傳播介質而被束之高閣,甚是可惜,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將各種形式的文化內容數字化已刻不容緩。

與傳統物理介質相比,數字內容複製成本低,傳播速度快、範圍廣,然而如果不能充分的保障權利,流通生態將無法建立,數字內容的確權成為重中之重。從膠片到數字,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文化產業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核心一直是確權和交易—明確的版權歸屬,將確保數字內容交易的順暢,並促進數字內容分發與交易過程中的價值分配更加合理,實現數字內容價值的最大化。

從文化到數字文化,再到數字經濟,相關技術日趨成熟,數字內容資產的確權保護和交易已逐漸成為時代主流,成為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積極推動的重要文化產業發展方向,香港理應發揮既有優勢,積極融入其中,為自身發展創造新的活力。業界欣喜地看到香港的版權保護條例已經成功更新,更加注重數字環境中的版權問題,對香港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重大利好,配合數字確權和交易等相關科技手段,投入數字文化經濟發展浪潮正當其時。

建議有關部門重視並盡快調配資源將各種形式的文化內容進行數字化,在此基礎上加強業界合作,盡快着手加強數字文化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利用成熟的數字確權技術和交易手段充分開發文化寶庫的商業價值,在完成文化保育和傳承的同時,激活產業,形成良性循環,讓創意更有價值。

香港歷來是全球文化貿易的集散中心,發展數字文化不僅能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更能助力中華文化出海、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強國戰略的過程中,香港也應當積極參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並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在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做好超級聯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