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隨着本港人口老化,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曾預測60歲或以上人口中,約33%在2039年會患上認知障礙症,近年該症有年輕化趨勢,內地更有19歲青年確診。為支援患者及照顧者,「北區認知障礙症關愛慈善基金」持續與不同持份者合作提供篩查,若接受認知障礙症篩查的市民出現問卷上的情況愈多,患認知障礙的風險就愈高,例如對嗜好及活動興趣減少、學習新事物困難、忘記重要日子、重複問同一個問題等(見表)。該基金希望透過篩查,及早發現和介入協助,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該基金在今年3月至6月舉行三次社區篩查,合共為約180名北區居民進行篩查,約60人被識別為有認知障礙症風險,並轉介至其他機構評估。該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及創辦人文志賢日前在公布篩查結果時表示,患者病徵分為輕度、中度、嚴重3個階段,輕度會有健忘徵狀;而中期會反覆提問一些近期發生的事件和人名;嚴重時無法辨認親友、大小便失禁,行為變得更加異常。
發病初期易與記憶力差混淆
他特別提醒,很多人在發病初期,將輕度的認知障礙症與記憶力差混淆。若長者於熟悉的地方仍然迷路,經常忘記關門、關窗、熄爐、鎖門等情況,家人就要特別留意。
文志賢坦言,腦退化症經常被誤解是長者才會出現的疾病,但最近內地有一名19歲男子患此症,顯示該症不是老人病,故年輕一輩都要注意及早發現,讓病情延緩惡化。
該基金義工馮淑姿正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90歲父親,「9年前,發現爸爸重複說一些已經說過好多次的事情,後來他健忘狀況愈來愈嚴重,經過一連串檢查之後,確認已患中度認知障礙。」
照顧此症患者並不容易,日常生活需要兼顧的細節非常多,她分享經驗說:「提供合適的居住環境非常重要,不要時常作變動,以免令他對周圍環境感到混淆,而爸爸喜歡喝茶,我會把茶罐貼上標貼,以及放在當眼的位置。」
同時,照顧者要與患者保持眼神接觸,說話內容及用詞要簡單、清晰,「我亦會鼓勵爸爸做一些輕巧的家務或者自己進食,既可訓練腦筋,也可以讓他感覺自己受到重視。」
該基金董事會主席及創辦人侯金林表示,該會將支援區內患者以及其照顧者,同時舉辦定期公開講座,加深公眾對此病的認識,以及進行社區篩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