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本港有中學舉行了「開學孝道禮」,透過讓學生為父母按摩、剪指甲及奉茶,學習孝順父母及敬愛長輩。 資料圖片

中國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孝道,「孝」字早於孔子之前已出現,從目前所見最早的金文來看,「孝從老省,從子。」下部的「子」為手杖,很多學者據此認為「孝」字的本義當是指小子扶持老人的意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析「孝」字也同樣把「孝」字看作「善事父母」之義。

其實,子女妥善照顧和供養父母本就是應有的責任,在儒家的孝道思想中多有記述。孔子是孝道思想的奠基者,他所論述的孝道只是人生德行的一部分,至孟子才擴大為德的最高表現,並將能否「養老」視作「仁政」的一部分。

古代崇老之風十分盛行,歷代統治者多把敬老和養老視為教化的重要手段,而政權最終能否獲得「仁政」的美稱,也與敬老和養老的政策能否得到實施有密切關係。根據《禮記·內則》的記載,夏、商、周時已設立專門養老的機構,由政府根據老人的身份等級,將他們安置在不同的場所來照顧。

家有九十歲長者 全家免徭役

不僅如此,為了令家人能悉心照顧老人,朝廷更會免除部分徭役,如《禮記·王制》就提到「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從此段文字可見,家裏有八十歲的老人一子不用服役,而九十歲的更是全家免役。

此外,朝廷為了彰顯老人的尊崇地位,還特別向年長的老人頒發一種特製的王杖,這種枴杖因首部設有鳩形雕飾,故又稱作鳩杖。

據武威出土漢簡〈王杖詔書令〉所載「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吏民有敢毆辱者,逆不道,棄市。」也就是說持有此杖的老人可享受如六百石俸祿的官員待遇,出入官府不但不用快步走,甚至有膽敢毆打侮辱老人者還會處以極刑,反映出老人的生活和權益,於古代已受到當時政府的充分保障。

盼能孝敬慈愛 成有德之人

敬老和養老的制度在古代社會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這顯示出古人希望大家都能夠孝敬慈愛,成為有德之人。

古人致力於敬老和提倡孝道,一方面藉此維繫不同輩分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也使社會得到穩定發展。事實上,每位老人都有其豐富的人生閱歷與智慧,只要發揮他們的專長,以及運用其寶貴的經驗,他們對社會的發展仍有很大的貢獻,由此而言,古代尊老敬老的傳統實在值得吾人多加弘揚。

◆ 陳鴻圖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