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陳方正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
◆101歲的楊振寧視頻致辭「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陳方正講述楊振寧的傳奇人生。 受訪者供圖
◆蔡榮根、陳方正和潘建偉現場與網友同學們交流回答問題。
◆陳越光帶來了楊振寧為西湖大學寫下的祝福與期望,親手遞交給施一公校長。 受訪者供圖

西湖大學湖心講堂特別呈現·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第二講,日前聚焦當代物理學大師楊振寧。主講人是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中國文化書院導師陳方正博士,他以《楊振寧和他的世界——鋒芒、幸運、衝突與融合》為題,講述了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百餘年傳奇人生。作為楊振寧的「忘年交」好友,陳方正向觀眾展開了楊振寧人生的不同側面,也從多個角度解析了楊振寧人生中的衝突與融合,成功與痛苦……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茅建興 杭州報道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上世紀四十年代赴美留學任教。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與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2003年起,楊振寧回國定居任教,在培養和延攬人才、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陳方正在講座中表示:「他的至交鄧稼先比他早半個世紀回國,以1964年的中國原子彈來證明,中國人絕非不如人。1971年鄧稼先在楊先生行將離開上海回美國的時候寫信給他,以這樣一句話作結:『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這就可以很好地說明,他在此後50年間所走的路,和努力在做的事情了。」楊振寧在百歲壽辰之際,也以這句「千里共同途」作為講演的主題。

楊振寧視頻再敘人生意義

作為整場講述與探討的核心人物,未能到場的楊振寧錄製了一段視頻在現場播放:「這個中國文化傳統幾千年了,是要講做人的原則,是什麼呢?是立德、立功、立言。這個德、功、言,功是什麼定義?言是什麼定義?幾千年來也有改變。這個德是什麼呢?從來沒解釋。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則。」101歲的楊振寧在視頻中聲音清晰有力。

他續說:「如果要給自己打分數,這德、功、言,我自己覺得我做得還不壞,而且呢,是非常中國式的。我是從很早時對中國就是很樂觀的態度,我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我就是很樂觀。我想這個所以樂觀的地方,是因為中國文化傳統對於今天的中國的影響,是非常之大。而這個文化傳統的影響,還將要繼續發揮作用。」

事業家庭豐收卻內心煎熬

主講人陳方正生於1939年,今年84歲,是楊振寧近60歲才結識的好友,如他所言兩人之間的友誼算是「忘年交」。「如今楊先生年邁期頤,他的人生和學問猶如峰巒起伏,蘊藏無數深壑與幽谷的雄山峻嶺。」陳方正向觀眾展開了楊振寧人生的不同側面:他是當之無愧的科學偉人,在科學發展和國際合作與推動中國科教事業發展上,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在其博大精深的學問背後,應當看到,他所身處的是一個充滿劇烈變動、存在不可消弭衝突的時代,要在這樣的時局下發揮才華、平衡各方期待、取得成功,必定也歷經了常人經常面對的矛盾、煎熬、痛苦……

演講中陳方正談到:「在林蔭覆蓋的普林斯頓之外,世界正在發生巨變。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底美軍逼近鴨綠江,中國志願軍入朝,中美兵戎相見。楊振寧的兩個好朋友,去了美國普度大學的鄧稼先,和去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黃昆,都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毫不猶豫回國……此外,在1950年前後,還有很多在美國訪問或者工作的中國科學家,如吳有訓、王淦昌、華羅庚等都選擇回歸;至於錢學森和張文裕,則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方才衝破重重困難回國。他們都要在報效祖國與獲得更高學術成就之間,作出關乎一生命運的重大抉擇。這些關乎時局和師友去留的消息傳來,不免在楊振寧敏感的心靈中引起矛盾,從而帶來巨大壓力和痛苦,因為同時還有另一個天地在等待他發現,一些具有無比強大吸引力的工作在召喚他。」

他續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楊振寧看來就像是一艘在平滑海面上吃飽了風一往無前的帆船:結婚成家,發表重要成果,獲得諾貝爾獎,去紐約石溪開創自己的新天地……一切順利圓滿。其實,在他內心深處,仍然翻騰着極大的矛盾、痛苦、煎熬,理由非常簡單:骨子裏他還是一個中國人,一個帶有五四運動和西南聯大的烙印,背負着父母師長深厚期望的中國知識分子,而中國此時正在天翻地覆之中。」

談到楊振寧人生歷程上的衝突與融合,陳方正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坦言,衝突是有兩個,一個是他跟李政道的衝突,一個是他在中美之間的衝突。中美之間的衝突,他最初回中國的時候還是一個美國人,最後才決定歸根不要美國籍了,成為中國人。這是一個過程,他自己把中美之間的衝突在心裏邊融化了,真正做回一個中國人了。至於李楊之間的衝突,那是無解的,這是他一個終身的心結,一個痛苦。」

中國科學發展需要20個象牙塔

談到中國科學未來如何發展時,陳方正表示,中國會需要一些不受外界影響的小環境,讓一些對基礎科學有興趣的人能在那裏持續發展。「不需要很多的錢,也不需要很多人,中國那麼大,或許20個就夠了。如楊振寧所辦的清華高等研究院,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要有一個好的環境,同時一般的學術機構都有它自己的規章條例,那些條條框框是為了其他目的而定的,並不一定適合這樣的機構。所以清華高等研究院是他們歷任校長親自負責,楊先生自己坐鎮,所以它變成是一個清華的特區,可以就叫它象牙塔,中國需要20個象牙塔。」

對於當下中美之間的博弈,他稱,這對中國實用科學的發展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至於對基礎科學的發展,照理說不應該有太大的影響。可是中美之間的交流慢慢少了以後,可能也有間接的影響。「我想美國要抵制中國,可能一時間是抵制得了的,再長了也抵制不了。最多就是讓中國發展慢一點,可是長期來講,對中國是有利的。因為中國人有自己的頭腦,有自己的勤勞,有自己的制度,那麼即使發展慢一點也並不那麼可怕,因為它終究還是要繼續發展的。」

話你知:楊振寧與西湖大學淵源深厚

成立於1984年的中國文化書院,匯聚了老中青三代學者,體現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堅守學術尊嚴與夢想的傳承;而成立於2018年的西湖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代表了這個時代新的探索和追求。「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由中國文化書院設立。該系列的講座以「洞察時代、傳承學術、理解人生」為關鍵詞,展示二十世紀中國學人在時代變遷中追求真理、潛心為學的學術人生,以激勵後人,匯通中西。首講今年4月9日在北京大學開講,講述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的學術人生。

「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第二講,要放在西湖大學,是楊振寧先生向我提議的,今天我們做到了,值得祝賀。」中國文化書院院長、西湖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陳越光說。活動現場,他帶來了楊振寧為西湖大學寫下的祝福與期望,親手遞交給施一公校長。當日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現場展開評議,通過多維視角呈現一名享譽世界的物理大師的風貌。在西湖大學成長的道路上,有楊振寧身體力行的足跡:2018年4月16日,楊振寧出席了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第一次會議,受聘為西湖大學董事會名譽主席。當年的10月20日,楊振寧出現在了西湖大學成立大會現場,共同為新生的西湖大學揭牌,並且在西湖大學顧問委員會上積極地建言獻策。「如果年輕30歲,我也會加入西湖大學的!」楊振寧曾經如是說。

施一公表示,從2007年相識楊振寧至今,每一次的接觸都令他深受觸動。「不僅是先生深邃博大的學識與思想,值得晚輩學習。先生在人生道路上經歷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取捨,在得失之間保持進退有據、通達成河,對厚德載物的君子之道做出了最好的詮釋——這份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最深處的修為境界,同樣值得後人身之砥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