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影薈」創會會長麥永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本身是精神科醫生的「心影薈」創會會長麥永接昨日指出,當情緒受困時,需要適時與家人親友訴說,「當情緒無法釋放,就容易出現情緒病。有些男士自尊心非常強,不願向身邊的人求助,以為請求家人分擔壓力就意味着軟弱,其實這樣無益於精神健康。」

他指出,無論市民在疫情中有否病倒,很多人都因自身或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以及經濟困難等問題,令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出現心靈上的「長新冠」後遺症。由於這些無形的壓力看不見,故容易被忽視,埋下了情緒病的伏線,「在沙士爆發兩年半後,仍有接近三分之一康復者有某種精神科情緒問題,四分之一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而新冠疫情也一樣,當疫情告一段落,很多人誤以為忘記傷痛是最好的方法,但沒有適當處理負面情緒,精神創傷往往沒有真正治癒。」

「心影薈」除出書外還辦攝影展,記錄過去三年期間的社會狀況。麥永接表示攝影也是排解壓力的一種方式,「攝影『自療』能為人們提供時間和空間,表達情緒和感受,進而用豁達、正向的心情迎接復常後的社會。」

家庭醫學學院籲增資源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昨日則呼籲特區政府在心理健康護理方面投放更多資源,而家庭醫生作為醫療服務的第一個接觸點,要提升家庭醫生在社區提供心理健康護理的重要性,讓家庭醫生能夠更有效地促進跨專業合作,以處理心理健康問題。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指出,家庭醫生可提供適當的干預,並與其他專業醫護人員進行跨專業合作,確保患者得到所需服務,且家庭醫生持續地照顧他們的病人,對患者的病歷有充分了解,較易在早期發現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

學院指出,現時家庭醫生均已接受相關培訓,具備發現和治療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技巧,可為患者作初步評估和開立藥物處方,有必要時轉介到專門的心理健康服務,相信通過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並促進醫療專業人員間的合作,可共同解決心理健康危機。學院並呼籲正經歷任何精神健康問題或受困擾的人士,盡快尋求家庭醫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