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Sir
◆陳肇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新冠疫情之下,秉持「救死扶傷」使命的醫護人員承受的精神壓力同樣巨大,公立醫院註冊護士林Sir昨日亦分享其經歷,表示疫情期間經常需要跟進院內的危重病人,負責高危的插喉、緊急的心臟除顫等工作,被同事戲稱「死亡使者」,「縱使已經見慣生死,但面對每一位患者死亡時,我的心並不是麻木的,我都會感到非常傷心,情緒也會持續低落。」

林Sir在2002年加入現職的公立醫院,2003年沙士肆虐時期,他亦參加了救援工作,「沙士能夠通過空氣傳播,當時人心惶惶,但醫護團隊防禦裝備不足,大家僅戴上N95口罩便上陣搶救人命。」而新冠病毒初期與沙士近似,故本港從經驗中學習,這次有較充裕的防疫裝備,更重要的是各家醫院都增設了隔離病房,並加強醫護人員的培訓,所幸沒有醫護人員因工染疫死亡。

不過,新冠疫情持續三載,一波剛平一波再起,在起落的一波波疫情中,他目睹一幕幕的生離死別,「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先後染疫的年長夫婦,八十幾歲的丈夫先中招,入院時情況已不妙,隨後七十幾歲的太太亦確診。」

然而,夫妻兩人並不在同一間病房,他憶述:「太太經常嚷着要探望丈夫,但基於感染控制,當然不可以。她在丈夫臨死前都未能見到最後一面,而她自己沒過多久亦病逝。最淒涼的是他們的子女遠在外國,而當時航班缺乏,歸期難以安排。」面對這樣的情景,林Sir亦感到非常傷心與無奈。

防疫要求保持距離,但距離卻阻隔親情,「醫護人員唯有盡力充當患者與家屬之間的橋樑,協助維繫親情,例如幫他們安排視像電話、幫忙聯繫外地親人等。」林Sir表示,身為醫護人員,雖然懂得如何去照顧患者情緒,但對自己的精神壓力,有時卻不能排解,「精神壓力真的太大時,都會求助精神科醫生。」

處理精神健康分三個層次

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在活動上亦分享其應對情緒壓力的經驗,表示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承受巨大壓力,但面對困難時鑽牛角尖幫助不大,「紓緩壓力的方式是要思考如何解決,方法總比困難多。」

她說,基層醫療理應促進精神健康,推行可分三個層次,首先是照顧健康人士的精神需要,令健康的人更健康;二是服務高危病人,早發現,早治療;第三則是針對已病發人士,讓社區跟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