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拙作的標題「上海式西洋風」是指從1843年上海開埠到1930年代所形成的海派文化。
有論者言海派一詞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一些作家創造的,用來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種文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說法並不正確,《清稗類鈔》寫道:「京伶呼外省之劇曰海派。海者,氾濫無範圍之謂,非專指上海也。京師轎車不按站口者,謂之跑海。海派以唱做力投時好,節外生枝,度越規矩,為京派所非笑。」所以對於海派文化的形成,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所長徐錦江認為「早期海派一詞多用於藝術表現領域,是某種藝術流派的代稱,且常作為京派的對立面出現。首先是戲劇。1917年,海派一詞首次出現於大眾視野裏。《清稗類鈔》中有云:『京伶呼外省之劇曰海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民國報刊文章中,海派一詞的論述幾乎都與戲劇相關。其次是書畫。潘天壽先生早在1926年出版的《中國繪畫史》中率先提出了『前後海派』之說。1937年,俞劍華在談論晚清山水畫時首次提到繪畫中的海派,將寓居滬上的畫家視為一派,稱其『以生計所迫,不得不稍投時好,以博潤資,畫品遂不免流於俗濁,或柔媚華麗,或劍拔弩張,漸有海派之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文壇也出現了京派與海派的對立。沈從文在《論「海派」》一文中這樣總結海派文學:『名仕才情』與『商業競賣』相結合,便成立了吾人今日對於海派這個名詞的概念。 」 (見《海派文化的當代價值,用之而不竭》)
海派和京派象徵着中國兩種風格相異的文化。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則是叛逆的標新立異、中西結合的產物,充滿濃郁的商業色彩和民間色彩,像左宗棠便稱「上海」為「江浙無賴文人之末路」,魯迅說得更為透徹:「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閒,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
到了今天,海派一詞早已從貶義詞變成了褒義詞,不少論者認為上海文化在外來文明和中國傳統文明之間,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呈現出開放的姿態,敢於打破成規,銳意革新,廣採博納,「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成為海派文化的精髓,並體現於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