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茵 高力香港研究部主管
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的願景是,把「北部都會區」打造成「國際創科新城」,藉創新科技帶動經濟發展,強化港深共同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雙引擎」功能。對投資者而言,「北都」將帶來什麼潛在商機?
助港深創科產業協同發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未來5年至10年將以創新科技為發展核心,「北都」坐擁邊境優勢,位於落馬洲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土地,將整合為「新田科技城」。新田科技城聚集創科企業,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創科產業產生協同效應,集兩地優勢,推動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根據高力的報告,特區政府應採取具吸引力的土地定價策略,減輕創科企業的營運成本,創造更有利的發展空間,提升本港科創的區域性競爭力,同時平衡公眾利益。
報告建議在新田科技城開發初期,採取多樣化土地處理機制,舉例說,應考慮直接批地或改劃土地予科技龍頭,吸引大型企業落戶。畢竟,一間科技巨企足以培育和投資數以千萬計的初創公司,對市場百利而無一害。直到發展中後期,政府才改為限制性招標和公私營合作,發揮更大的市場力量。
與科學園及數碼港互補長短
於中文大學附近的科學園和位於香港大學附近的數碼港,兩者較貼近基礎研究,再配合「北都」企業,三者存在環環相扣的創科產業鏈,互補長短。未來的「國際創科新城」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身,意味非創科用地將帶來其他商用物業的投資機會。
目前,本港各行各業,包括科技界,同樣面對人才匱乏的問題,提供住宿和置業機會,無疑是吸引人才留守的巨大優勢。
留意跨境鐵路基建潛在商機
值得一提的是,吸引港鐵以外的非本港鐵路營運商,建設跨境鐵路基建,同樣是潛在商機,有望進一步刺激本地建造業市場。別忘了,對公眾而言,政府建議成立基建債券計劃,亦是低風險的投資產品。長遠而言,「北都」的目標是成為「國際創科新城」,推展「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