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匯記者現場及網上格價 市民:「幫襯邊間都係貴」
在新冠疫情下,香港超市貨品的銷售量不減反增。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早前的調查發現,去年全港超市260項貨品中有七成加價,平均加幅約2.1%,較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1.9%升幅為高。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實地了解發現,超市貨品的售價較藥房、士多貴,且兩大超市貨品定價往往相若。在15款熱門貨品中,有9款同價,其他商品差價最多7元。有小型超市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早年供貨商會「婉轉」施壓,要求貨品定價不能比兩大超市低太多,否則就不獲供貨,自競爭監管機構加強執法後,這情況才有改善,但市場格局已定型,小店難再與兩大超市抗衡。◆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香港的連鎖超市因為分店多,店舖網絡廣泛,總有一間分店在左近,故吸引不少市民惠顧,但其定價比其他小店為高,且被指兩大超市定價高度相近。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前往百佳以及惠康超市,觀察一些市民經常購買的同一款日用商品的售價,發現不少商品定價一致,有2款商品售價只相差1至2毫。
其後,記者再搜羅兩大超市的網店,綜合現場格價及網上格價的結果,發現在15款熱門貨品中,有9款同價,其餘的差價介乎0.1元至7元。其中,白米、食油和嬰兒食品差價最低,甚至是高度一致。市民黃太表示,「兩間超市好多貨品售價相若,所以格唔格價都無乜作用,幫襯邊間都係貴。」另一名市民張先生更表示,寧願到士多或藥房買日用品。
議員有懷疑促規管
多名立法會議員也察覺到問題。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表示,超市目前由傳統兩大集團壟斷,價格明顯有一致性,「我昨(前)日到超市調查,發現至少十多項貨品價格完全一模一樣,連一毫子都冇差別。」對此,他質疑道:「對比其他街市同舖頭仔同類商品,價格全部都有分別,但是兩大超市售價則一模一樣,是否已有基礎證據同合理懷疑是合謀定價?」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說︰「我試過去超市買三盒『特價』牙膏、綑綁一起買。回去後看價錢,除開後發現,原來比原有正價還要貴。這種『明減實加』做法經常出現,而且近乎不良營銷手法。你怎樣、有何措施,可以幫助市民規管這些超市,讓他們不再騙市民?」
全港有6間分店的小型超市家興超市,負責人王重家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與大財團相比,家興只能靠低價吸引市民。
他解釋,該店多年來在大型超市的夾縫中生存,只能靠薄利多銷,做街坊生意,「我們超市平均價格比大型超市低5%至10%,如何做到,一是靠自家物業開舖節省租金成本,二是省卻店內精美裝修、一切從簡。」
小店:能「維皮」已不錯
王重家直言,他們早年跟兩大超市抗衡,要承受沉重壓力,「過去部分供貨商時常『暗示』定價不可過低,舉例有啲供貨商會告訴我,某某商品,百佳、惠康賣幾多錢,你自己睇住定價啦,雖然只是暗示,但如果我定價過低,下次可能就攞唔到貨。」幸好,最近兩年因競爭監管機構加強執法,他表示供貨商不敢再向他施加壓力左右價格。
然而,兩大超市已雄霸市場,小店再也難以力抗。他表示,小型連鎖超市主要面對的經營壓力來自「請人」,「開不到更高的人工,自然難以吸引人力。」上月,家興超市的屯門店宣布結業,「我哋呢兩年都面對好大經濟壓力,唯有將屯門店結業,租間舖畀人。」目前暫無擴充分店計劃,「?家嘅店舖可以維持到,已經唔錯了。」
對兩大超市部分貨品定價分毫不差,懷疑有「合謀」之嫌,王重家說:「兩大超市好多商品標價一樣,佢哋主要喺特價商品上搞差異,呢間就某一類商品特價,另一間就另一類特價。如果佢哋真係一齊加價,都唔出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