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特區政府擬讓建造業及運輸業兩個行業合共輸入兩萬名勞工,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昨日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透露,兩萬個名額估計只佔有關行業人手缺口的一半,期望其他空缺可由本地員工填補。他表示,特區政府將會每季分發輸入名額,首批2,000名建造業外勞最快今年第四季抵港。另外容許外勞即日返回內地居住,是為提供彈性,亦可減輕本港社區壓力。
首批建造業外勞料第四季抵港
黃偉綸表示,過去的情況顯示香港出現結構性人手短缺,以建造業為例,估計缺少數萬人手,因為未來幾年有「三鐵三路」(即興建3條新鐵路線及3條主要幹道)工程,同時亦推展「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填海計劃。他說,政府會有小組負責處理建造界及運輸界的輸入外勞申請,每季分發名額。他預計最快輸入的行業是院舍護理員,之後是建造及運輸業,相信首批建造業外勞今年第四季內到港,因配額是逐季處理,並非先到先得,會視乎短缺程度訂優次,並預料明年會用到相當多的配額。
他又指,今次計劃容許外勞可即日返回內地居住,是希望提供彈性安排,亦可減少本港的社區壓力。除了建造業輸入的外勞會獲安排入住元朗潭尾或地盤附近的宿舍之外,估計八九成在機場上班的外勞,會返回內地居住。至於駕駛小巴或巴士的外勞司機,他估計會多選擇在港居住,除非個別司機駕駛的路線靠近北區口岸地方。他說,由於竹篙灣用地有限制,局方無意動用該處的設施作為建造業輸入外勞的宿舍。
他強調政府仍堅持本地勞工優先,輸入外勞僅是輔助性質,而非永久性措施,「名額是滾動的,一直運轉,例如1.2萬人進來,當中有人來有人走,如有一千人離開,便重新有一千個名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