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諺語通常用在教育方面,意思是要去培育年輕一代,需要長時間去教導方能成長。這個道理,筆者覺得用在培育體育人才也是一樣,需要很長時間去培訓,方能結果,但可惜很多時「體育」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被邊緣化,尤其現今社會,很多家長集中培育兒童追求學術知識而忽略體育活動生活,並給一些本性很活躍的小朋友手機遊戲或電腦,希望他們能安靜下來。

小朋友成長時期,精力充沛,對周邊事物充滿興趣,其實在這個階段可以積極安排體育活動項目讓他們参與,強身健體,養成群體意識,加強拚搏精神及意志毅力培養,每一項體育遊戲也有規則,小朋友日後接觸事物也會更易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

其實體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現在的小朋友第一天接觸群體上課可能是Playgroup,玩遊戲、參與活動,也是利用體育活動開始學習,「體育」能夠令小朋友正確地面對挫折和失敗,因為在比賽當中勝利者只有一個(或一隊),所以體育最能夠激發出小朋友的拚搏精神,為爭奪第一名而努力,但同時即使成不了第一名,也能夠學懂失敗之後再次站起來,當日後走進社會,遇到生活上的困難,相信就更能學會從容面對。團隊體育活動,更有利於人與人之間交往能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疑是交際能力的鍛煉。同時,體育更是培養應變能力、抗壓能力、對抗精神,對日後個人發展有莫大益處。

我們經常說:「玩體育的人,壞極有限。」既然「體育」對我們成長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門學科呢?這可能要學校及家長的配合。在中國及一些外國學校,體育是一科重點科目,如果體育科不合格是不能畢業的,可見他們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其實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培育出一名世界冠軍,而是重視發展體育,當中分為精英化及普及化,精英化是代表香港去參加各項體育賽事,而普及化則是普羅市民參與各種體育項目。政府也經常宣傳,希望大家每天能做運動半小時,便能強身健體,但有幾多人真的每天做到運動半小時呢?在內地有很多「群眾運動項目」,早上晚上在戶外廣場有集體太極班、跳舞班等等,形成一種運動熱潮,每年更在各省市大大小小舉辦過百項馬拉松等賽事。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於文章中指出「完全人格」是首在體育,他所提出的「四育」: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其中體育是放在第一位的。

近年政府投放不少資源於體育,2019年4月更出資超過300億元興建啟德體育城,將於明年落成,希望能藉此加強市民對體育的認同。相信香港將有更多機會舉辦更多高水平的國際賽事,更有利於體育精英化及普及化,希望香港能在不久將來可以變成「活力之都」,培育更多在各方面都有活力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