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復生
母校香港浸會大學的第4任校長陳新滋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於2015年在母校榮休後,繼續在廣州中山大學作育英才,還致力於新藥及新穎製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實行退而不休。年輕時候的陳教授,品學兼優,中學會考獲取全港狀元的最佳成績,負笈日本及美國留學,並於1979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頒授博士學位。他專研化學,擁有30項美國專利和51項中國專利。著有6部化學著作,發表超過500篇研究論文,獲引用超過11,100次,成就獲國際科學界高度認可。
很難想像本身是科學家的陳教授,竟醉心熱愛中國文化,而且造詣高深,堪稱文理雙全——我們在母校聚會的時候,陳教授總會親筆書寫優美詩篇,製成書籤,贈與大家留念。原來這是他自幼就對中文很有興趣培育出來的學養,他說 :「我自小很喜歡中文!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認識是責任,跟讀理科沒有矛盾。學化學是應用在社會上,學習文學或哲學是充實自己,是對自己修養有幫助。」
所以,當我們的學會提議拍攝資訊文教特輯《復興新生系列·世說論語》的時候,陳教授立即熱心響應,更替我們引薦安排了一起合作的饒宗頤國學院,真是非常感謝他這份推廣中華文化的熱忱,以及對我們的全力支持鼓勵。他在特輯中亦分享了《論語》對其為人處世的啟發和感受:「我小時候便開始讀《論語》,一直也有閱讀,直到現在,所以《論語》也讀了幾十年了。可是每次讀《論語》都會有新的感覺。《論語》是孔子同學生交流的紀錄。」
「學而」第一篇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很有意思,孔子的意思不是說你有學問人家便不惱怒,不是這樣的意思,是指即使別人對你有誤解,使你感到委屈,你也不生氣。這樣的話,當你做起事來,便不會為了使別人高興而去做,而是你認為事情是對的才去做。孔子在《論語》裏有很多話都有類似的意思。 (待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