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香港近日發生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刺殺兩少女慘案,及深水埗印裔母殺三幼女慘案,敲響香港精神健康的警號。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日前向特區政府提出10項建議,加強精神健康支援。身為該委員會委員的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昨日表示,全港公院目前僅有300多名精神科醫生,令精神科病人輪候診症的時間動輒15個月至兩年,建議加強公私營合作,將病情穩定的病人轉介私家精神科醫生跟進,以便病人獲得適時治療。社區組織協會建議政府考慮提供津貼,讓思覺失調病人向私家醫生求診。
葉柏強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很高興見到特區政府作出非常合適的反應,反映了特區政府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的決心。目前,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導致病人排期過長,期望醫管局盡快填補空缺,加快處理精神病患者個案的進度。
為應對公院精神科醫生不足的問題,他建議加強公私營合作,「目前已有一定數量私家精神科醫生參與公私營合作計劃,可幫助公營系統一些穩定的精神健康病人,轉介給私家醫生跟進,從而減輕公營醫院精神科壓力,這方面可以再進一步加強。」
高永文倡培訓資深護士加強分流
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高永文昨日在一電視節目中指出,成人精神科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嚴重病患、二是病情較輕微的情緒病人。「最重要的是,及早發現重症病人,過去不少嚴重思覺失調病人,因未能及早發現,病發時已對家庭、工作及學業等造成影響,情況不理想。」
他說,在跟進治療精神科病人方面,雖有個案經理處理個案,但人手問題,令個案經理工作量極大,而大量輕症病人求診,令公立醫院服務難吸納新病人,以致一些嚴重病患未能得到及時治療。
高永文建議培訓專科或資深護士,加強分流思覺失調病人,重症病人及時收治,由護士跟進較輕微的情緒病病人,有需要時再轉介至精神科醫生;加強基層醫療及增加公私營合作,例如家庭醫生經培訓後亦可處理病情輕微的情緒病患者;讓病人接受私家醫生服務時也可享有政府津貼,「讓有興趣的普通科私家醫生接受相關培訓後,跟進病情輕微的病人,並在醫生持續進修內容上提供更多精神科培訓等,同時可配合政府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發展,減輕公立醫院負擔。」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表示,目前精神科專科門診服務排期時間長,患者即使希望接受治療,排期至少也要數個月甚至兩年,建議政府加強公私營服務並提供補貼,「是否緊急也很難說,有時我們都怕(排期)期間出事。」
卓永興籲多關心少數族裔助共融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香港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前日(9日)舉行會議審視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支援,特區政府隨即宣布推進10項加強措施。特區政府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昨日在社交平台表示,香港的少數族裔許多都是土生土長,部分人的祖上甚至百多年前已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在不同崗位勤懇工作,為社會作出貢獻。事實上,香港居民相當部分都不是原居民。對選擇定居香港的少數族裔,社會應該包容、照顧、尊重和歡迎。

日前一個少數族裔家庭發生的倫常慘劇,奪去三條小生命,卓永興在帖文中慨嘆,事件令人扼腕嘆息。他說,自己於今年初參加和少數族裔共融的晚會,與數百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裔港人歡聚,欣賞他們的民族舞蹈和品嘗他們的家鄉美食。其後,他聯同教育局、勞福局、公務員事務局、民政總署及勞工處同事,與多個少數族裔團體會面,了解他們族人升學、就業和日常生活所需,增進交流和交誼,為推行友善少數族裔政策的工作加固基礎。
他強調,少數族裔絕對是香港多元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學習、工作、居住等地方,都不乏說一口字正腔圓廣東話的少數族裔港人。希望大家多和少數族裔人士交往,對他們多加注意和關心,發揮守望相助的鄰里精神,就可以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好的共融社會。
社協倡社福界更主動接觸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疫情期間,社區積累很多家庭問題未有處理,如今陸續爆發,其中少數族裔的歧視和社會支援不足的問題最需要關注。
她指出,目前精神健康服務不足,加上部分少數族裔家庭存在語言溝通困難,兒童學習中文的支援較少,因此這些家庭在接觸社區服務上亦較保守,部分只傾向在族群內互相尋求幫助,即使有機構接觸他們也未必願意接受,建議社福界更主動地接觸他們以提供服務,「少數族裔自己都要肯接受一些社會服務,兩方面都要多做些教育和工夫。」
身兼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的巴基斯坦裔中學副校長利哲宏表示,香港社會對少數族裔人士的定型仍然嚴重,希望政府加強宣傳教育,改變市民的觀念,少數族裔人士亦要主動融入社會,雙向實踐「種族共融」。同時,建議教育界人士要持續進修精神健康相關的課程,幫助識別有需要的家庭。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表示,香港對於少數族裔人士的精神健康服務不足,政府須加強社區支援,而鄰里之間應該更加互相關心,社會各界亦應攜手努力,及早發現、盡快幫助有需要的家庭,預防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平機會籲勿不當標籤精神病患者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香港近期接連發生涉及精神病患者的慘案,令人擔心精神病患者被標籤的問題加劇。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昨日表示,平機會暫未接獲歧視精神病患者的正式投訴,但近日巿民的查詢有所上升,相信事件喚起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他強調,精神病與暴力並沒有必然關係,希望公眾不要對精神病患者掛上不當標籤,而是應多加支持。
患者與暴力無必然關係
朱敏健在一公開場合後表示,希望巿民正確地看待近日涉及精神病患者的案件,「精神病患者與暴力並無必然關係,希望不要對他們掛上不當標籤,這樣只會令到往後的發展更加受到障礙,令到康復者受到更大壓力,對事件毫無好處。」
他強調,公眾應對精神病患者多加支持,尤其是患者的家庭成員,更要對患者多加關心。由於種種原因,精神病患者存在部分人出現諱疾忌醫的情況,這正正是因為患者感受社會的壓力,「所以社會大眾及患者家庭成員應對他們認識的精神健康有問題人士或精神病患者,在情緒上、生活上要有更多的支援,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他強調,現行的《殘疾歧視條例》條文行之有效,而精神病屬於殘疾的一種,平機會在處理涉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個案時,會按事件性質客觀處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