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 立法會議員

日本政府不顧當地民眾和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確定於今年夏季開始,將儲存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經稀釋處理後持續30年排放到太平洋。日方近日亦開始向核污染水排海隧道注入海水,為排放做最後準備。此舉無疑將對環境及海洋生態,以及人類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日本政府把處理核污水難題的影響轉嫁全球,是自私及可恥的行為。排放的核廢料禍延千年,特區政府及國際社會均表示強烈反對。有人憂慮,日本有可能偷步傾倒核污水。特區政府不能再拖延,果斷把關,盡快禁止所有高風險縣市的水產進口,同時研究增加人手及加強檢測能力,適時公布本港水域及魚類輻射數據,切實保障市民的健康安全。

對於日本排放核污水,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如日方一意孤行,特區政府將加強對日本出口食品進行管制,甚至禁止福島一帶沿岸縣市的水產進口,以保障市民健康。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言人指出,日方至今沒有提供足夠科學和事實依據,解決國際社會對排海方案正當性、淨化裝置有效性等方面關切,指福島核污水含有60多種放射性元素,且當中很多未有有效處理技術,相關放射性物質10年後可蔓延至全球海域,促請日方慎之又慎,不要讓福島核事故災害延續。

吃污染水產增患癌風險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在2011年發生核洩漏事故,東電其後用大量海水冷卻熔化的核反應堆。這些污水被放入儲存罐中,多年累積下來,已達130多萬噸。與一般核電廠運行的廢水不同,福島核污水直接與核反應芯接觸,其含有的放射性物質,不僅種類更多,而且放射性更高,倘若貿然將這些高濃度的核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將很可能導致一場後果難以預計的嚴重生態災難。

在此之上,排放福島核污水出海並非唯一選項,其他可行選項包括地層注入、蒸汽排放、氫氣排放和地下掩埋等,然而日方未認真研究其他方案,出於成本考慮,決意使用直接向太平洋排放這個成本最低的做法,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

日本政府為使排核污水正當化,多次辯稱核污水經過「處理」後已經安全,可正常飲用,不會造成生態災難云云,美國更是大力支持日本政府的決定。然而事實上,有傳媒報道,上月在福島核電廠港灣內捕獲的海魚,驗出體內放射性元素「銫」超標180倍。有專家指出,人類進食這些水產,雖未必即時呈現影響,但持續進食將使放射性元素在體內聚積,增加患癌風險,足見核污水的危險性及嚴重性。

國際社會和日本民眾亦在不同場合提出質疑和反對。日本有民間團體發起「東京行動」抗議;國際社會強烈敦促日方採取負責任行動,稱太平洋不是日本傾倒核污水的下水道;斐濟內政和移民部長一針見血地反問日方若說核污水安全,何不自己留着;有專家在太平洋島國論壇上批評,日本核污水排海計劃在技術上落後於時代,在生態倫理上不正當。可見不論日方再如何詭辯,都掩蓋不了事實,亦矇騙不了國際社會。

部分日本食品產地未明

值得一提的是,有統計指,截至去年,香港已連續16年成為日本食品的最大輸出地區。2022年本港進口的日本畜牧業產品,佔當地出口量逾18%,另外本港亦是日本農產及水產的第二大海外市場,進口貨值佔比分別達14%及19%。如日方排放核污水,將對本港部分進口商、分銷商和零售業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另外部分食肆及超市亦可能會因市民對日本食品的需求減少而受到影響。

隨着日本傾倒核污水已如箭在弦,甚至可能偷步傾倒,特區政府不能再等,必須果斷把關。考慮到福島一帶的水產現時已出現受放射物嚴重污染的情況,特區政府應考慮盡快禁止所有高風險日本縣市的水產進口。同時,政府應增加人手及加強檢測能力,適時公布本港水域及魚類輻射數據。此外,現時日本福島「已包裝食品」可以進口香港但未有特別檢測,也有日本食品未清楚標示產自日本何地,亦未有標示食品材料來源。特區政府必須加強管制,盡快堵塞上述漏洞,多管齊下,切實保障市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