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輝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自由黨主席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日前發生斬人命案,讓整個香港社會痛心疾首,引起市民恐慌情緒之餘,大家更關注到傷人者患精神疾病的問題。實際上,在香港,患有精神問題的人雖屬少數,且命案是個別案件,但每一次發生類似事件,都會令受害者、他們的家庭以及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為防止悲劇再次出現,政府應防微杜漸,建立多層級的精神健康維護體系,關愛精神病患者,防範社會風險。

事件的可怕之處,在於兇手隨機傷人。一個精神狀況正常的人,如果他犯案,作案動機是明確的,但今次作案的嫌疑犯,與受害人並不相識,施予毒手,疑是受精神病影響。不少市民在事件報道後,都感覺到社會存在一些定時炸彈,讓人防不勝防,危害到大家在公眾地方的安全感。

根據統計處資料,香港於2020年有逾25萬名市民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佔人口比例約3.4%。按照世衞組織建議,每1萬人至少需要1名精神科醫生,香港現約有730萬人口,故至少需有730名精神科醫生才算理想。但是,本港目前只有約400多名精神科醫生及600多名臨床心理學家,其中包括屬公立醫院的大約385名精神科醫生和104名心理學家。據報道,由於公立醫院醫護人手短缺嚴重,精神科門診非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可長達逾一年半,而醫生亦往往只有1至2分鐘為覆診病人診治,說明香港在精神專科方面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

精神疾病多是長期病,某些病患者在病情轉輕,出院之後,如果沒有及時服藥或跟進,病情容易出現反覆。因此醫療機構必須同時兼顧和重視對患者的治療和個案跟進,兩者不可缺一。政府有必要加大投入精神健康服務的資源,讓患者及早得到診斷和治療,跟進可以更加頻密,患者需要可以盡力得到滿足。

雖然精神專科醫護的數目需時提高,但政府短期內可根據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進行分級治療和康復護理,建立一個多層級的精神健康維護體系。嚴重患者就要入住精神病院或者精神治療中心,確保其沒有暴力傾向才能進入社區;中輕型患者可以動員社區資源,包括調動家庭醫生或者一些社會團體進行協助。即使這些人不是精神健康方面的專業人士,但是他們只要經過適當培訓,同樣可以幫忙跟進病人的康復進度,監督他們服藥和覆診,並及時發現異狀,足以做到防微杜漸的效果,避免極端情況發生。

其實,就算增加專科醫護,也只是起到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用,最重要還是要從源頭上真正做到減少精神疾病患者數目。嚴重的精神病患多數是受經濟、家庭、感情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所致,政府除了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和規範性外,也要關注基層市民、照顧者、少數族裔等群體的生活所需,推動社會形成關愛共融的氛圍,這才是標本兼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