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新加坡近年的人口健康普查顯示,當地民眾心理健康水平在疫情期間下降,政府部門與機構據此積極商議,彌補心理健康計劃缺口。新加坡心理衞生學院近年就擴大「家庭醫生聯營計劃」,將病情穩定的精神疾病患者轉介至私人診所,由家庭醫生照顧,截至去年底已有114名醫生加入計劃,約3,500名患者受益。

家庭醫生聯營計劃主要服務精神分裂、焦慮或抑鬱症患者,他們需獲證實病情已經穩定、適合由家庭醫生照顧,並同意相關安排。患者透過計劃可以就近覆診,看診時間更短且更靈活,也可以選擇更具針對性的護理方式。參加計劃的牛車水全科醫療診所家庭醫生姚承勛就表示,「我們鼓勵病人定期覆診,如果他們病徵惡化或需要疏導,我們會與心理衞生學院溝通並安排轉介。」

新加坡衞生部與心理衞生學院2020年也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組」,翌年擴大至跨部門委員會,與教育部、內政部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等政府部門合作。一名心理衞生學院專家表示,他接觸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只有少數人犯案,其中犯案原因多樣,包括患者未能及時察覺自身病情、患者親屬沒能提供協助、發現病情惡化但未有及時就醫等。

無權強制患者覆診 須增社區服務機構

專家也表示,除強制性治療令等特定情況,當局無權強制完成療程的患者定期覆診,這就需要患者與親屬主動利用身邊資源協助治療。但病患不一定按時服藥覆診,家屬也未必能時刻關注患者飲食起居和行為變化。由此一來,增加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確保醫療機構與社區中心緊密銜接,能夠更及時協助轉介患者,減少病情復發幾率。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跨學科研究生去年還推動社區體檢服務,將心理健康檢測納入體檢一部分,讓體檢人士關注可能被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徵兆。新加坡衞生部長王乙康表示,「人們不應該將心理健康問題污名化,社會各界可以更公開分享討論該議題,鼓勵有需要人士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