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邨其中一幢大廈的中層,被雷電「三連擊」劈中。網上片段截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受強烈熱帶風暴「瑪娃」外圍帶影響,香港昨晨出現高溫觸發的雷雨,天文台先後發出雷暴警告和黃色暴雨警告,其間有頻密的雷電。6小時內錄得超過1.2萬次雲對地閃電,電閃雷鳴劃破天空,更罕有地直接擊中建築物外牆。屯門和田邨其中一幢大廈的中層,被雷電「三連擊」劈中,爆出火光,其中一個單位窗外石屎簷篷被劈崩一角,屋內一家四口飽受刺眼黃光和巨響震撼,幸有驚無險。尼泊爾裔女戶主事後形容,當時整間屋都在震動,直呼:「It's scary(太可怕了)」。 

天文台先後於昨日凌晨3時15分及5時15分發出雷暴警告及黃色暴雨警告,持續至上午9時55分及上午8時始分別取消。其間全港多區雷電交加及下傾盆大雨,多區錄得超過30毫米雨量,尤以屯門區、坪洲及西貢區雨勢特別大,分別錄得50毫米至70毫米雨量,在大澳更錄得每小時約100公里的猛烈陣風。

根據天文台閃電位置資訊系統顯示,由昨日清晨3時至上午9時共錄得境內雲對地閃電12,367次,尤以上午6時至6時59分頻率最高,達5,307次。從分區數字顯示,新界西有2,706次閃電,佔整體次數約21.9%。

女戶主:巨響嚇人一屋黃光

昨日上午6時50分,屯門和田邨和喜樓有中層單位遭一道閃電擊中。有網民拍到事發的「電光火石」一刻並將影片上載到社交媒體。片中可見,3條巨大雷電在數秒鐘內連環劈中大廈單位,其間兩次爆出火光,巨大閃電過後亦伴隨3聲巨響。不少網民留言,擔心屋內住客安全:「如果嗰戶人家見到可唔可以喺呢度報平安……大家都好擔心!」

◆女戶主(中)憶述事發時巨響及見整間屋被黃色閃光照亮,感到十分害怕。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被雷電擊中的住戶位於和喜樓27樓,其中一單位窗外的石屎簷篷明顯有一角約5吋乘3吋被劈崩。尼泊爾裔女戶主Gurung Preeti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她和丈夫、兩名女兒半年前搬入。事發時,她正在主人房為就讀小學的幼女梳頭準備返學,突驚聞巨大雷聲及見整間屋被黃色閃光照亮。她說,自己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直言:「The sound was scary, the lightning is yellow.(聲音很嚇人,光是黃色的)」當時,她感到整間屋震動,感覺很恐怖和危險。

Preeti的丈夫其後檢查房屋內外情況,證實屋內的電器並無異樣,惟發現主人房窗外的石屎簷篷一角崩缺,相信是被雷電劈去,故通知大廈保安員上門拍照記錄。Preeti說,一家四口沒有受傷,可算是非常幸運。不過,受事件影響,女兒上學要遲到。

驚聞「嘭嘭嘭」 鄰居震醒

Preeti家的鄰居單位也遭雷電波及。該姓吳的男戶主表示,他清晨約6時起身小解和收衫後繼續上床睡覺,至約6時50分突被「嘭!嘭!嘭!」三聲巨響震醒,感到房屋有震動,「瞇埋眼都感覺到啲閃光。」但他當時不知道雷電擊中大廈,所以繼續睡覺。他太太一度起身查看,惟不覺有異,冷氣機亦如常運作。吳先生相信大廈有裝避雷針,可能事發一刻「接唔到」或涉及其它因素,希望房屋署跟進。

◆吳先生指清晨遭巨大雷聲震醒。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天文台資料顯示,昨日共錄得的雲對地的閃電次數,暫為自2005年天文台閃電定位系統運作後的第四位。2010年的14,000次雲對地的閃電排首位;2020年6月則分別有約14,000次及13,000次,分列排次位和第三位。根據天氣預測,本港今日初時局部地區雨勢較大及有雷暴,最低氣溫約27度。日間部分時間有陽光及酷熱,最高氣溫約33度,吹微風。

【專家之言】雷電軌跡多變 雷暴期間應遠離窗戶

香港氣象學家、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在看過雷電擊中大廈片段後,形容事件罕見。他解釋,閃電不會行直線,而是一節一節地行向地面。一個閃電向地面行時會有一個「先頭部隊」,將前面大概幾十米的空氣變得帶電,更電離化。由於大氣層的空氣並不完全均勻,有些地方容易將空氣電離化,因而變成最後閃電的軌跡會出現不規則的「之」字形閃電,永遠無法預計其路徑。因此,雷電未必次次都會擊中避雷針。雖然擊中建築物的幾率很低,但仍會發生。

◆遭雷擊的單位外牆被削去一角。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梁榮武進一步解釋,一般大廈頂層或天台安裝的避雷系統是要將附近的雷電吸引過來,直接引流到地下,以保護建築物不受雷擊,猶如一把無形的雨傘。理論上,在雨傘範圍內是不受雷電衝擊,尤其對最高的十層八層樓,但中層或低層則可能脫離保護傘的保護。至於避雷針保護範圍究竟有多廣,須視乎避雷針的設計。他表示,現今的高樓大廈設計非常安全,即使雷電擊中單位的牆身,亦不會對屋內住客造成傷害,故此市民在雷暴期間留在家中是非常安全的,但最好要遠離窗戶。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林學賢表示,一般而言高處或導電性高的物體,例如金屬才會被雷電擊中,但每次閃電實際擊中的位置都會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包括受空氣中的電荷粒子影響而改變,故雷電軌跡有一定隨機性,單從網上流傳的該條雷電片段來看,目前未能確定肇事單位被擊中的原因。

事件不代表避雷系統失效

工程師學會電機分部發言人何永業認為,較常見的避雷裝置是俗稱「避雷針」的「引閃桿」。不少摩天大樓均採用一支指向天空的款式。至於屯門和田邨和其他公屋則採用鋁質引電片,原理也是引電至地面。但避雷系統並非百分百保證,系統只是令吸引閃電的幾率達到最高,但今次就吸引不到,亦不代表保護系統失效。他提醒在雷暴期間,市民應留在建築物內,遠離金屬窗框,避免意外發生。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