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剛 立法會議員

廣東省委省政府5月29日發表《關於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確定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意見》多次強調「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為推動廣東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為廣東及香港、澳門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展現了光明前景。香港既不缺人,也不缺概念理念,缺的正是把創新科技概念理念轉化為市場產品的有效機制。故此,建立健全相應的市場機制,應該成為特區政府提升治理水平、開發經濟新增長點的重點舉措。

《關於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全文逾8,000字,提及「大灣區」次數多達16次,「港澳」出現次數高達13次,為香港各界全方位參與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廣闊無限的契機。《意見》多次強調的「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為香港特區政府發揮「兩制」優勢、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嶄新的管治思維視角,也為香港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拓展國家發展所需的創新科技研究領域,創造了翱翔馳騁的無限空間。

驗證概念可否變成產品或技術

「概念驗證」是指科研人員或大膽創新者突發奇想,把論文或其他在奇妙構想下製作的試驗品,送到概念驗證中心,驗證概念是否可以變成極具市場潛力的產品或技術,繼而進行產品化、市場化、商業化。

香港擁有多所國際排名前列的世界級大學,更擁有中央重點扶持的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5月30日發射升空的神舟十六號飛船,亦搭載了由香港中文大學團隊研發的3種耐鹽耐旱大豆品種種子,期望通過太空驗證,為農業技術創新帶來新突破。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大豆總產量1,640萬噸,大豆進口量9,651.8萬噸,意味着內地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高達85.5%。中大學者的理念就是期望利用自己所長所專,助力國家解決大豆長期依賴進口的困境。這是香港理念在國家驗證中心驗證,最後得以服務國家、貢獻國家的最生動鮮明的事例。

特區政府應該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及《意見》等指引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檢視大灣區各地產業發展的現狀,描畫對接國家規劃、適合香港發展的產業發展藍圖,實現優勢互補、差異發展、合作共贏的共同目標。香港要根據產業發展的現狀,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創新科技產業,將它們納入大灣區乃至國家產業鏈中。

香港擁有強大的創新科技研發力量,如何將研發力量轉化為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動力源,就需要特區政府居中積極引導干預。特區政府可以根據國家所需、市場所求,為院校和研究機構提供創新科學研究指引,引導推動科研創新力量,轉型配合市場所需的研究。

特區政府不僅要支持研發項目,而且應更積極地推動那些已經初具成果的項目進行市場試水與轉化。特區政府也應該考慮就有關問題立法,將創新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納入法治軌道,確保科研成果轉化能夠讓成果持份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最大保障,以激勵科研創新人員能夠有熱情、激情投入新的研究項目。

促成兩地創新科研合作

廣東高質量發展為大灣區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支撐點,將能加快技術攻關和科技業界、金融機構的合作轉化。特區政府應該把握《意見》為粵港創新科技研發合作帶來的契機,建立完善的創新科研合作機制,主動與包括大學在內的廣東省有關機構聯繫溝通,達成「概念驗證」的共識,推動兩地創新科研到產業領域的廣泛合作,推動香港更多的創新科研概念在粵港澳大灣區驗證,為大灣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2027年是中央將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第十個年頭,未來五年將是香港特區發展繁榮的關鍵時期。《意見》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基地。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將能補齊大灣區創新鏈短板,也能補足香港創新科研與創新科技產業市場脫節的短板。因此,推動建設面向大灣區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學的開放性概念驗證中心平台,應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香港未來發展的捷徑在於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中創新科技發展將是香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香港不缺人、不缺概念理念,缺的正是把創新科技概念理念轉化為市場產品的有效機制。建立健全相應的市場機制,應該成為特區政府提升治理水平與開發經濟新增長點的重點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