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中山艦博物館參觀。 新華社

◆ 徐 可

站在中山艦旁,我聽到了來自歷史深處的幽幽回聲。

這是2023年的春日,在霏霏細雨中,我走進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中山艦博物館,也走進了一段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歷史。

走進中山艦博物館,撞入視野的是一艘軍艦,這就是一代名艦中山艦。中山艦整艦比例適中,造型優美流暢。艦身由灰褐和深紅兩種主色調組成,在艦的尾部兩側上端,鑲嵌着兩塊銅牌,上書「中山」二字。雖然船身和甲板上還保留有兩處巨大的創傷,但仍可見當年的雄姿。

一名年輕的女解說員為我們介紹這艘軍艦的前世今生。中山艦長62.1米,寬8.9米,型深4.5米,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近代海軍艦艇中的唯一一艘戰艦,是國內最大的可移動文物。中山艦是20世紀前期中國歷史的重要見證,承載着獨特的歷史意義。從1913年服役到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沉沒於長江,它先後經歷了北京北洋政府、廣州革命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三個時期,親歷了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東征平叛、孫中山廣州蒙難等重大事件,以它特有的歷史而成為名艦。1938年10月24日,正在江夏金口鎮赤礬山江面巡防的中山艦,被日機轟炸沉沒於長江,直到1997年1月28日才被整體打撈出水。同時沉沒於江中的,還有25個年輕的生命,25名英勇的抗日將士。當時,艦長薩師俊雙腿被炸斷,身負重傷,但仍堅持指揮,直至壯烈犧牲。

女解說員聲音不大,溫婉柔和,而滿含深情。站在中山艦旁,聽着解說員聲情並茂的講述,我潸然淚下。淚光中,我彷彿看到了薩師俊在連天的炮火中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就在那一刻,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探尋中山艦的歷史,發掘塵封於歷史深處的先賢事跡……

時間回到1898年,剛剛經歷過甲午海戰慘敗的清朝政府,痛定思痛,決定再籌巨款重建海軍。

清朝末年,風雨飄搖。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船堅炮利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他們力主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咸豐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親王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1877-1897年先後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赴歐留學。這些留學生後來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両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領先於日本。然而,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主導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的海軍強國夢因此而破碎。震怒的清廷撤銷了海軍衙門,殘存的所有海軍官兵全部被革職遣返原籍。

1898年6月,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通過光緒帝開展了一場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史稱「戊戌變法」。雖然戊戌變法很快就失敗了,但是清朝政府重建海軍的決心卻沒有改變。從1909年起,清廷派出籌辦海軍的大臣載洵、薩鎮冰等率員赴歐洲、美國、日本考察海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並訂購炮艦、驅逐艦、江防炮艦、巡洋艦12艘。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用比較完整和科學的方式組建和管理海軍,海軍再次成為清朝軍隊中的重要力量。

1913年1月,清朝政府從日本訂購的兩艘軍艦完工返國,此時大清王朝已被推翻,兩艘軍艦被編入北洋政府海軍第一艦隊,並分別命名為「永豐艦」和「永翔艦」。從此,永豐艦的名字和命運,就與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緊緊聯繫在一起。

1915年,袁世凱竊取民國大總統職務,企圖復辟帝制,改元洪憲。孫中山立即發布《討袁檄文》,保衛辛亥革命成果,號召各地起義討袁。前海軍總司令李鼎新、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等,率領永豐、海新等主力艦,在上海通電起義,加入到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軍行列。

1917年,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執掌北京政權,成立了北洋軍閥政府,宣布廢除臨時約法和國會。為了捍衛民主共和和臨時約法,孫中山舉起了護法旗幟,發動領導了護法戰爭,制定了海軍南下行動計劃。8月5日,海軍總長程璧光率永豐等10艘軍艦,抵達廣州黃埔,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戰爭。

1917年12月,瓊州礦督龍濟光被段祺瑞收買,攻佔雷州半島,威脅廣州。孫中山急令永豐等艦趕往瓊州海峽,切斷龍濟光軍的海上運輸線。20日,永豐等艦在陽江海面截獲了龍濟光軍6艘運兵艦及一個營的兵力,繳獲了大量軍械。23日,又在海上俘獲龍濟光軍的平南艦。1918年1月5日,永豐等艦在程璧光率領下,開抵海口秀英炮台海面,以猛烈的炮火,摧毀了秀英炮台及軍事設施,配合陸軍,殲滅了龍濟光軍隊。永豐艦衝鋒在前,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得到孫中山的讚揚。

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其部下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宋慶齡化妝逃出總統府,在艦長馮肇憲的護衛下,登上永豐艦。從6月16日到8月9日,孫中山在艦上飲食起居,發出指令,之後退居上海。1923年,孫中山夫婦再度登上永豐艦表示感謝。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4月16日,廣州革命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將「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同時,還將香山縣命名為中山縣。後來,「中山艦」在第二次東征叛軍陳炯明殘部和南征陳的部將鄧本殷的戰役中,都立下戰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山艦等49艘軍艦被國民政府調入長江內,以「拱衛京畿(南京)」,立下赫赫戰功。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被日機轟炸沉沒於長江的波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