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藝術品定義 拉近與觀眾距離
藝術從沒有單一的形式,更不能用隻言片語來說明。在傳統藝術中,單是以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已有數之不盡的種類,而現代藝術則加上科技、人文等,讓藝術的光譜愈發擴闊。不僅如此,近些年,為了使受眾群體對藝術的表現力有更深的體會,許多創作者都樂於一改先前高高在上、特立獨行的姿態,將作品與觀者的距離拉近,甚至使其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重寫了藝術品的定義。◆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攝:胡茜、栗連翹
在沉寂了三年之後,香港的藝術節奏總算恢復了常態,甚至可以說,在政府基金及相關部門的輔助與扶持之下,藝術氛圍迎來了新的春天。除了新增的藝術活動場地、從國內外相繼到來的藝術家以及各式各樣陸續開辦的常規展出外,更是增添了許多互動式的演出及展覽。這些活動隨着人文科技的發展,為藝術創作增添了另一個層面的豐富內容。
跳樂劇團 《奇妙的夢幻旅程》 跨學科結合舞台科技啟發想像力
由跳樂劇團主辦的《奇妙的夢幻旅程The Miracle Journey》為「Arts + Tech × 沉浸式互動劇場 × 展覽 × 工作坊」合家歡體驗節目,日前假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賽馬會黑盒劇場及藝廊上演,帶領觀眾一同欣賞大自然的奧妙。演出特意加插與觀眾即時互動及進行科學實驗的情節,將藝術與科學、數學、工程各種元素融為一體,邀三歲或以上大小觀眾一起探索和經歷一場冒險之旅。
由藝術延伸到科技,「Arts + Tech」是結合藝術與科學、工程概念的新世代表演藝術方針。跳樂劇團的創作及製作團隊包括資深工程師以及藝術工作者,透過互動體驗劇場,讓觀眾體驗「Arts」與「Tech」的微妙結合,以跨學科多媒體藝術啟發想像力,加深新一代及社區觀眾對藝術及舞台科技的認識,啟發創科潛能,培養新一代具創意思維的創新科技領袖。
沉浸式舞台劇打破界限
《奇妙的夢幻旅程 The Miracle Journey》集不同藝術體驗元素,邀請大家投入藝術、音樂和科技的世界。跳樂劇團製作總監陳翔表示:「劇目選用全新沉浸式舞台劇形式,打破台上演員、台下觀眾界線,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觀眾除了於座位觀賞演出,更可動身跟隨演員在劇場內穿梭,演出後更可於場區內繼續自由走動探索及拍照留念,把獨有的互動體驗延續至劇場外和社交媒體,增強社區的藝術氛圍,培養更多恒常觀賞表演藝術的新一代觀眾。」
跳樂劇團創意藝術總監王啟敏則稱:「今次演出主題為認識自然生態,透過有趣的科學實驗探索地球自然生態,認識各類型有趣生物,體驗成為科學家的樂趣。互動環節的部分更會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用品示範科學實驗,讓觀眾明白只要多留意身邊事物,往往都能發現很多驚喜。創作團隊期望以跨學科的有趣模式燃點新一代觀眾的好奇心與解難能力,培養大眾對藝術科技的興趣。」
多元場地配合多重體驗
陳翔提到,其實這種與觀眾互動的形式並不新鮮,新鮮的反而是寓教於樂的方法,「大眾看演出已經很多年了,其實現在大家都很追求一些新的方式去看劇,對於舊有的形式、傳統的劇場來說,除非這個劇本真的是很出色,否則很難再吸引到新一批的觀眾入場。目前整個大環境的趨勢是大家有太多的娛樂了,所以要在演出上多一些其他的元素,要令大家每一秒、每一分鐘都吸引到眼球,才能促成這個演出。」
「傳統的劇場通常只有一個舞台和座位,就會有限制,」不過,跳樂劇團的場地便採用打通三個空間,構成不同的使用方式,「創作上就比較可以配合到。」他說道。然而,政府雖然對於活動、演出等很支持,卻沒有太多相應的場地能夠提供。
同時,《奇妙的夢幻旅程The Miracle Journey》分為互動演出及工作坊兩個部分,觀眾不但能親身在演出場景內以天馬行空的創意科學實驗空間觀賞演出,配合燈光、音效、投影及互動的跨媒體布景道具,感受嶄新的劇場體驗,更可即場報名參與額外工作坊及購買材料包,親歷創作的樂趣,學習STEAM的同時親手製作獨一無二的手作,全方位跳進幻想世界。大小觀眾都必定能夠滿載而歸,享受與眾不同的舞台劇體驗。
多元藝術在港遍地開花
除上述所呈現的兩種不同形式的演出與展覽外,其實香港越來越重視多元的藝術形式,商場隨時化身展覽館,如近期的Hot Toys ×《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主題展及Johnnie Walker Blue Label沉浸式體驗館等,邀觀眾在商場休憩之餘隨時開啟一段藝術之旅。
超級英雄蜘蛛俠的熱度毋庸置疑,《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亦將於6月1日上映,Sony Pictures與 Hot Toys聯乘合作,由即日起至 6月18日於海港城海運大廈地下中庭舉辦主題展,全球首次曝光超過80幅電影設計草圖和蜘蛛俠造型畫作,引領觀眾走入電影幕後世界,拆解各個蜘蛛宇宙的設計理念。
而Johnnie Walker Blue Label 沉浸式體驗館也將於6月3日至6月29日期間登陸置地廣場,誠邀公眾穿越一道夢幻明淨的湛藍隧道,投入一場猶如親歷其境之旅,探索三個扣人心弦的精彩章節:精湛工藝、珍稀原酒與深邃風味,並置身於360度全方位LED屏幕及鏡面地板的體驗館。展覽特設互動體驗區,觀眾可擔任故事中的重要角色,見證Johnnie Walker歷久彌新的豐盛傳承。
跨媒體藝術家梁基爵 《九重奏》 展覽 重新整合那差一點點的完整樂章
事實從來都不完整,歷史也從來不是千篇一律,尤其在這個數碼年代。零碎的事實可以是全部,完整的片段也可以是個別例子。當我們都習慣了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日常,零碎的當下又是否能塑造另一種圓滿?日前舉行的《九重奏》展覽就是在重新整合那差一點點的完整樂章……
「九」好像是一種不圓滿,加了「一」才算十全十美,但「九」充滿可能性,缺陷造就了新的感觀;原本理所當然的雖然不再理所當然,但沒有前設的過程反而更發人深省。沒有光源的熒光幕也可看得更複雜的影像,不太自由的機械狗或者可行得更遠,好像沒有音調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快樂頌」,可能有另一種快樂。
藝術家梁基爵向來擅長製作聲音媒體裝置,在是次展覽中,作品在屏幕上顯示着零碎的肢體,喇叭播着雜質的聲音充塞着整個空間;分解的身體變成了節奏,摻雜的聲音變成了旋律。資訊被分解後又被拼湊,圓滿整個頻譜,就這樣把不圓滿片段變成了完整的樂章。聲與影同步,由打擊樂慢慢轉化為城巿的聲音,雖然眼睛看到的影像不變,但漸漸脫離影像的聲音會帶你衝破展覽空間,到達城巿的另外想像。就這樣把不圓滿片段變成了完整的樂章,帶領觀眾探索藝術結合科技的無限可能。
多元趨勢跟上現代步伐
對於創作的多樣性,梁基爵解釋自己很多年前已經不滿足於局限在音樂這一單面的表達了,他說:「我想的東西早已不是自己的聲音,因為對我來說聲音不只是靠聽到,你見到一個圖案有聲音、顏色有聲音、溫度有聲音、空間亦有聲音,一切的東西都拼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立體的經歷。」他想表達的早已超越聲音本身,「應該是包括了很多元素的、完整的經驗。」
《九重奏》展覽是由兩位跨媒體藝術家及作曲家梁基爵和羅穎綸策劃《連繫不明》展覽系列的延伸,靈感來自科技與音樂的應用,將「時間性」(timeliness)和「展演性」(performative)套用在不同媒體的藝術層面,輔以科技的運用,給予藝術形式一個新看法、新生命,從而啟發更多新的作品。
而《連繫不明》展覽系列計劃包括三個分別以聲音雕塑、動態裝置及虛擬現實裝置為題材的展覽,是一個時空扭曲的媒體演出以及六節免費的科技藝術公開課。
除了上述兩位作曲家外,其他參與藝術家也包括媒體藝術家黃智銓和建築師楊理崇,他們都會從不同界別去透視時間性和展演性應用在其他藝術形式的可能性。
「我不清楚到底多元算不算一種趨勢,但我想因為現代的生活早已經不是單一的了,藝術從來都必須是跟得上時代的東西,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表現形式。藝術家能夠用的通常是現代的素材,當生活漸漸變成一個多層次的形式,藝術作品也一定會隨之產生變化。」梁基爵說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