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本《菜根譚·前集》第89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曰: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①之真境②;

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見心體③之真機④。

《菜根譚》所述「動中處靜」、「苦中作樂」思想的關鍵,源自人的自然本性。儒家主張人性本善,相對外在的環境,君子更應修養內在的心靈。因此,《論語·里仁》載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認為沒有仁德的人,內心不安,不論外在環境是苦是樂,一樣無法安待。

以孔子為例,《論語·衛靈公》記述他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不滿君子竟然也要遭遇困厄,故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則回應:「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說明君子與小人一樣會面對人生的不同順逆,只是君子可以窮不失志,安貧樂道,不受環境影響;小人一旦陷入困境,就會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

孔子又自言:「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說明非義之財,取之不安,而君子只要心安,即使貧窮,亦能苦中作樂。可惜,現實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即如孔子的弟子,也只有一個顏回能令孔子滿意。《論語·雍也》載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認為顏回身處困境,人人都愁苦不堪之時,他仍能不改其內心和樂,實在是賢良的君子啊!

孔子的話,正大光明,無疑是至理名言。但現實世界中,未必人人可以承受生活環境的種種痛苦,可以看破一切,做到真正的苦中作樂。雖然如此,《菜根譚》所言「動中處靜」、「苦中作樂」的道理,仍然可以應用在不同的生活事項上,令人有所啟發獲益。

以寫作為例,如果一味只懂寫「苦中苦」、「樂中樂」,無疑顯得單調乏味。但是,如果可以逆向思考,嘗試以「苦中見樂」、「樂中見苦」為主題,便能進一步予人驚喜,令文章的可讀性更高。因此,王夫之《薑齋詩話》曰:「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舉例而言,一般人寫離別之情,大抵以抒發哀情愁懷為旨,但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卻表現出另一番情味。全詩云:「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明明是送別故人,作者卻起首交代送別地點渭城剛來了場清晨春雨,使天色清朗,道路潔淨,客舍青青,楊柳翠綠,為這次送別營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舒適環境。或許正因為這種出人意表的布局,這首詩向被譽為古今離別詩之絕唱,如宋代劉辰翁《王孟詩評》評云:「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明代敖英《唐詩絕句類選》曰:「唐人別詩,此為絕唱。」

除上所述,逆向思維、反中見義,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可應用處。各位不妨一同細想,品味《菜根譚》的智慧。

譯文

在寧靜中保持到平靜,並非真平靜,在動盪中能保持心境清靜,才是合乎自然天性的真正平靜;在歡樂中感受到快樂,並非真快樂,在艱苦中能保持情緒樂觀,才是發自內在心靈的真正快樂。

註釋

① 性天:即天性、本性,指天賦於人的自然本性。語本《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隸續·漢冀州從事郭君碑》:「資於父母,忠以事君,性天自然。」

② 真境:真正的境界。原為道教術語,泛指仙境,如《宋史·樂志》:「蓬萊邃館,金碧照三山,真境勝人間。」《道法會元》:「由仙道,而升真境者,曰靈寶天尊。」

③ 心體:心的本體,泛指內在的思想感情。《後漢書·延篤傳》:「仁以枝葉扶疏為大,孝以心體本根為先。」

④ 真機:天機,玄妙之理。唐楊巨源《送淡公歸嵩山龍潭寺葬本師》詩:「野煙秋火蒼茫遠,禪境真機去住閒。」宋陳師道《和賈耘老春晚》詩:「一臥海城春又晚,不妨閒處得真機。」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