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界別)

香港去年底完成首宗內地器官「過河」移植,患有罕見「擴張性心肌病」的本港女嬰芷希,得到中央政府協助,獲內地亡童捐獻器官,成功重獲新生。芷希的案例,顯示兩地建立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的重要性。本人亦是器官移植受惠者家屬,很明白家屬在等候過程中的焦急和無奈,如果有機制協助善用每一器官,拯救別人生命,將對廣大病人造福不小。

正所謂「萬般帶不走、遺愛助重生」,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結果,但生命的價值可以因為愛的力量而得到延續。香港與內地設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可以為目前近3,000名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希望。不過,特區政府在建立互助機制的同時,也應採取措施,鼓勵市民在離世後捐出器官。

香港與內地設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無疑是一項德政,不過仍要提高港人自身對捐贈器官的意願。香港願意捐贈器官的人數正按年減少,但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卻愈來愈多。據醫院管理局人體器官/組織捐贈用作移植宗數及等候人數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本港共有64名患者輪候肝臟移植,惟目前只有11宗肝臟捐贈紀錄。此外,肝臟移植數字亦按年下降,2021年全年有53宗,而2022年則大幅下跌至29宗。同樣情況亦發生在腎臟捐贈人數,2021年腎臟移植數字全年有72宗,2022年則下跌至56宗。

本港器官捐贈數字持續偏低,主要原因包括宗教信仰及傳統思想等因素影響。政府當局應更積極透過各種宣傳和教育活動,多管齊下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將訊息融入大眾生活之中,向市民推廣器官捐贈的重要性,務求在社會上建立更廣為接受的器官捐贈文化,讓更多輪候器官的病人獲得重生機會。曾有調查指出,超過一半中學生表示以想保留屍體完整為由,未決定會否捐贈器官,反映仍有不少比例的學生深受傳統觀念影響。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強學校教育,教導學生器官捐贈的重要性和大愛精神,也應考慮邀請媒體、藝人或KOL協助宣傳,鼓勵器官捐贈,製造正面口碑和評價。

另一方面,近日政府表示器官捐贈登記系統出現不尋常取消事件,甚至有人未有登記捐贈卻又申請取消,特區政府應制定措施應對,除全面檢視和完善網站外,亦需要研究將器官移植退出機制與移植優先權掛鈎。特區政府可考慮借鏡新加坡,實行自願退出機制,主動申請退出的人士日後若需要接受器官移植,便會在器官移植等候名單排較後的位置,優先權會較低,令香港器官移植機制更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