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食辣的記載,最早見於18世紀的《思州府志》。圖為世界上最辣的魔鬼辣椒。 資料圖片

筆者作為資深吃貨,見證着廿年來麻辣米線在香港成功殺出重圍,打破了西式快餐及茶餐廳的壟斷局面。也因麻辣米線的興起,令湘菜和川菜也在香港廣受歡迎。當然,麻辣、酸辣口味也慢慢地本地化了。可能大家知道川菜是以麻辣為主,但事實卻是四川、重慶等地從前也不吃辣的。

辣椒在傳入中國初期,有一個洋氣譯名「番椒」,意即番邦來的椒,最早記於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當時主要作觀賞類植物。

按中山大學曹雨教授的《中國食辣史》所整理的資料,最早有記載用辣椒作食材的時間應是18世紀左右,在《思州府志》記載到:「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因鹽在南方山區並不便宜,人們在熟識辣椒的特性後,開始用來調味,以減少鹽的使用,令食物味道變得更豐富。

隨着時代的變遷,辣椒因種植效率高,逐漸從南方山區擴散,但辣椒是貧民食物的形象,在上層社會並不流行。直到20世紀初,中國社會向多元化的變化,打破各階層的飲食習慣,辣椒才逐漸受更多人接受,並發展成為今天獨特的風味。

吃辣這種行為,不是人類獨有,但有意識地將辣椒添加到食物中,以增加風味和口感,或者將辣椒作為調味料使用,而不僅僅是因為對辣椒素的生理反應而吃辣椒,則是人類的獨門的「自虐」方法。

吃甜,是獲取熱量;吃鹹,是獲取微量元素及礦物質;吃酸也可以說是易產生香味以及幫助消化和吸收,但吃辣的行為很難用生存或營養角度解釋。

心理學則多以追尋刺激及文化因素解釋。辣椒中的辣味成分辣椒素(capsaicin),可以刺激嘴唇和舌頭上的痛覺神經,這種刺激會促使大腦釋放內啡肽(endorphins),這種物質會與愉悅感聯繫在一起,因此,吃辣對於某些人來說會產生上癮的效果。

文化和個人經歷也影響了人們對辣椒的喜好,在一些文化中,辣椒被認為具有健康益處和藥用價值,這使人們更傾向於接受辣味。有些人會食用非常辣的食物以挑戰自己的耐力和勇氣,或者享受吃辣所帶來的刺激感,這些行為都是基於人類對辣椒的文化和心理認知,而不僅僅是對辣椒素的生理反應。

因此,吃辣對人類有文化和心理層面的意義,而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反應。愛吃辣也許能反映人的心理特質,有研究人員發現喜歡吃辣的人在感知冒險評估中得分較高,這表明他們可能對刺激的事物更感興趣。

在2019年,也有一份有趣研究發現,吃辣可能與社交地位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喜歡吃辣的人在社交場合中更能受到他人的關注和讚美,這可使他們更願意嘗試和享受辣味。

劉國輝老師(學研社成員,在大專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