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蓉

去年的5月份有段時間不停地下雨。有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翌日早上怕堵車遲到,我早早就把孩子們叫起來,打仗一樣穿衣服、刷牙洗臉吃完早餐,7點20分就從家裏出發了。一路上包裏的手機不停地響,為了專心騎車,我打算到校後再回撥。好多路面都被水淹了……冒着生命危險往前衝啊……7點40分,終於到學校了。掏出手機一看,6個學生家長的未接電話,再看看學校通知群,7點31已經發了緊急通知:為確保汛期師生生命安全,今天全區小學調課,學生不到校,請各校馬上通知家長。謝謝!

我為什麼不晚點出發?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通知並且轉發給學生家長,他們就不用送孩子過來學校了。想到這裏,我很後悔,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趕緊發到班級通知群,然後再一一回撥家長電話,原來都是問要不要上課的,因為其他班級的老師已經發出通知了。既來之,則安之,來到班級,看到班長正帶着幾個學生在大聲讀英語。我及時聯繫家長,叫他們接孩子回去。

如果我節奏慢一點,早上不要那麼趕,7點31分再出發,剛好可以看到通知,是不是就不會這麼折騰了?

想起幾年前我在第二實驗小學交流時,恰逢學校施工。因為我一向走路都很急,走得太快,沒看見施工現場板車旁長伸出的鋼筋,被狠狠地插了進去。我開始竟沒有察覺,等到走了一兩步發現左腿下方隱隱作痛,低頭一看,血淋淋的,頓時驚呆了。趕緊跑回宿舍,請同事載我去附件醫院進行傷口清理、包紮……接下來就是每天換藥,不能吃辛辣食物,不能吃醬油,不能吃牛肉,傷口不能碰水,種種忌諱讓我非常不適。更揪心的是碰傷後的第3天要參加遴選面試,心情都被影響了,結果自然是落選了。

本想省幾分鐘快點走路,結果適得其反帶來了一連串不適。總結一句話,還是要放慢生活的腳步。也許大部分人認為,忙碌是一種美德。腳步總是匆匆忙忙,是否因為前方有一個美好的目標正等待着我們,若放慢腳步,它就會消失?那麼這樣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好像摸不着。可事實是,只有我們放下這虛偽的表象,才能真正地覺悟和實踐最重要的事情。當陷入忙碌時,往往會麻木。相反,當你靜靜獨處時,智慧會慢慢浮現。不妨停止忙碌,也不要再為無法完成每一件事而煩惱,試圖讓自己變得「悠閒」一點,多和家人朋友相處,多關心身邊事,結果也許會讓你驚喜。

有一個童話故事:一個圓環在滾動中不小心失去了一塊邊角,於是急着去尋找,但由於缺損的原因,滾動的速度變慢了。如此,它有機會欣賞沿途的鮮花、陽光、蝴蝶,聽地上小蟲的叫聲……這些都是它快速滾動時所無法注意、未能享受到的。有一天,這個圓環終於找到了那個邊角,重新補上缺損,又很高興地快速滾動起來。可是,因為速度太快,它再也無法賞花望月,更沒有機會聽鳥蟲的叫聲,一切都變得稍縱即逝……於是,相比之下,這個圓環故意丟下了那個邊角,又成為有缺陷但快樂的圓環。

現實中經營者為了賺錢,公務員為了升遷,科技人員為了晉升技術職稱,總是來去匆匆、日夜兼程地奔波,好像上述那個圓環一樣,在不停地快速地滾動着。但是,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兩個問題:一個是透支健康,一個是忙亂中出錯,甚至為此而失敗,走向自己願望的反面。

可見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我們不是機器,無法連續運轉。該休息時就休息,即使多麼沒時間,也必須這麼做。處理事情過於長久,就會見事物單調,自己也疲乏,精神無法集中,效率就下降。忘記去思考、去感恩。適時的短暫休息,是持續工作的保證。休息,就是要慢下腳步,放鬆自己緊張的情緒,為到下一站的奮鬥作好準備。停一停,回顧一下,思考片刻。目標是什麼,有什麼需要改進,有什麼值得發揚,下一步該做什麼,怎樣過得開心?等等。靜靜地、發自內心地審視自己,這是一種智慧。

看看靜靜躺在海灘休假的人們,應該明白無聊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他需要良好的心態、長遠的目光,先接受它,然後才會真正地享受它。它絕不是一種頹廢,而是一種休整、一種積蓄。

往往珍惜生命的人,會不顧任何代價去求得一個好的休息,來獲得大量的精力和體力,得以從事任何工作、應付各種問題,以及對於生命能有一個愉快正確的認識——這種時間的投資還不值得嗎?

據報道,加拿大有一個「慢生活」機構,主張將生活節奏放慢,受到了該國民眾的歡迎。「慢生活」所以被人們認同,其好處大概有3條:一是有利於健康,長期疲勞和緊張會引發多種疾病,這已為醫學科學和大量事實所證明;二是有利於成功,做任何事都不是單純地勞頓所可以企及的,應當有思考、謀劃的時間,謀好再動才是上策;三是有利於品嘗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節奏太快,一切都來不及體驗和感悟。如果一輩子都是這樣生活和工作,那就沒有意義了。在工作中,我們需要「計量」的不是速度,而是效果;在生活中需要「計量」的不是節奏,而是享受。

熱愛生活的人,請放慢生活的腳步吧,那沿途的美麗景色帶給你的,不僅僅是愉悅的感受,還有對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