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絲
天高流雲,綠染林皋,夏天的氣息於蟬鳴蛙鼓聲中逐漸濃厚起來。古諺云:「槐花黃,舉子忙;枇杷黃,醫者忙。」過去的四序轉換,季節變易,多用應時之物作喻。暑時最為養物,每年小滿時節,槐花飾金,枇杷初黃,人和農作物便到了一個關鍵時節——夏熟作物開始灌漿,讀書人也要忙着趕考贏取功名,能有怎樣的收成,都起始於這一細小而又優美的農業時代意象。
但枇杷會導致「醫者忙」一直令我不解,按理說,枇杷的藥用價值頗高,中醫向來認為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與「醫者忙」是完全相反的悖論。我只能私下胡亂揣測,古代的醫者是在枇杷上市後,忙着用枇杷混合多味藥材一起,煉製具有鎮咳化痰功效的枇杷膏。為此而忙,似乎才解釋得通。
枇杷作為夏初第一批應季的果物,風韻格調,所獲評價都很高。枇杷的果實香甜,果熟時常有飛鳥前來啄食,很多文人墨客就是取這一意象,作為表達寧靜生活的視覺闡釋。宋徽宗的《枇杷山鳥圖》團扇面,便對枇杷的韻致做了詩意性的延展:山雀在枝葉繁茂、結實纍纍的枇杷樹上歇息,與喧囂的塵世圖景形成了尖銳對比。魯迅與許廣平戀愛時互通書信,知道許廣平愛吃枇杷,也故意選用印有枇杷的信箋傳情達意,巧妙展示出細節的趣味。
此外,古人還認為枇杷「質貞松竹」,是綠化庭院的佳木。陸游曾寫詩記述他在自家園子裏多次栽種楊梅,都沒有成活,唯獨種了一株枇杷,長勢喜人。他還特地註釋提醒種枇杷的人不能等到果實完全成熟,不然會被鴉鳥吃光,必須在枇杷七八分熟時就採摘,才能提前品鮮。明儒歸有光居於嘉定安亭江上,其《項脊軒記》記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清人王世貞在江蘇太倉建造養老的庭園,後院亦雜種枇杷和榆柳,供鳥雀棲息鳴唱,名為「清音柵」。
不過枇杷很挑水土,能種活,並不意味就能結出佳果。我幼年時吃到的枇杷都是本地種植的品種,果實小,肉薄,味道酸多於甜,不太好吃,我為此常詫異古人為何對枇杷的評價那麼高。後來有幸嘗到外地的名種枇杷,每個都有乒乓球大小,表面覆有一層細密的白色茸毛,吃起來清甜之中略帶微酸,味極佳美,由此想起南宋戴復古詩:「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方知古人所言不虛。
數年前《華爾街日報》載文枇杷膏在美國走紅,因為洋人也開始知道吃枇杷膏止咳效果好,導致一度脫銷。
當今這個顛覆時代,許多舊有的風俗傳統也在面臨着篩選過濾。但講究恰合時令、與飲食養生有關的枇杷,卻始終壓着時光的韻腳,導引展示着生活的精彩,成為一種堅不可摧的生活信念和美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