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內地與香港全面復常通關後,對香港飲食行業大為利好。稻苗飲食專業學會會長徐汶緯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飲食業普遍生意額回到疫情前的九成,比預期中要好,但因人手缺乏以及食材漲價等令成本分別上升兩成及一成,拖累行業的實際毛利比疫情前減少了大約兩成。徐汶緯強調,別少看這兩成利潤的影響力,不少食肆的毛利率只有十多個百分點甚至更低,一旦再少了兩成利潤即變成虧本。
徐汶緯續稱,飲食業生意在全面復常通關後基本面向好,但由於至今仍有不少市民外遊,對香港飲食業生意保守看好,料外遊人潮不會維持太久,在第三季之後市民的消費力將會回歸香港。
至於同行食肆的擴張情況,徐汶緯指未見有大規模擴充潮,又指飲食業最大問題是人手不足,而在人手本來就不足的情況下擴充,會令員工更加抗拒,因此行家們對於擴充只是保持觀望。
另外,近年在樓上舖或者是銀座式商廈出現的高檔食肆,徐汶緯認為不擔心他們會搶生意,又指兩者客流及生意模式不同,這些樓上食肆每日流轉率低,通常只做午餐及晚餐,加上有商場及食街的食肆搶客,因此難以構成直接競爭,但他坦言近年的食肆牌照數量比十年前多了7,000間,行業競爭的確比以前大,行家需要更注重服務及食物質素留客。
徐汶緯也提到,美團外賣品牌KeeTa日前在港推出服務,預計至年底服務將覆蓋全港。他認為外賣平台增加對香港飲食業的影響正面,以往香港既有的外賣平台已經多年沒有出現轉變,如今出現新的大型競爭對手,估計會吸引更多市民用App叫外賣,並會為外賣平台市場帶來重大衝擊,而市民亦可以從更多渠道認識不同餐廳,變相「做大咗外賣市場嘅餅」。 ◆記者 黎梓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