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何占豪自己都沒想到,《梁祝》也給他帶來一個小煩惱,那就是每當遇到媒體,幾乎逃不開會被問上一句:「《梁祝》對您有什麼影響?」豁達的他早就習以為常,並總會不厭其煩地詳細回答。有一年在香港,他被問及同樣的問題。耐心解答後,還笑着反問那位記者,知不知道徐小鳳唱紅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是誰寫曲的?「這也是我寫的。」

其實,《梁祝》啟迪了何占豪,但他的人生早已不止有《梁祝》。在音樂創作方面,他作曲的路子比較廣,民族、通俗的,西洋交響樂、民族器樂都有涉獵,還有戲曲和流行歌曲。這次在與記者交流時,他還憶起多次受到香港音樂家邀請創作,這也讓他與香港同行一直保持着愉快的交流。在教學領域,他更是桃李滿天下。

何占豪認為,以中樂團為代表的香港音樂界,對於民族音樂現代化作了很多貢獻,包括樂器的改良,教育推廣等等。他之所以喜歡到香港演出,也在於每次都會被香港同行的熱情和觀眾的專業素養感動。「他們很懂,很喜歡民族音樂,這是讓我感到幸福的一點。」

展望未來,何占豪希望香港的青年作曲家在這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香港也好,內地也好,我特別希望青年作曲家,在民族音樂上刻苦鑽研。」當記者問起他,香港和內地藝術家是否可以在這方面加強合作交流。他非常肯定地回答:「完全可以,現在沒什麼障礙。只要中國的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