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首演給何占豪留下了難忘記憶。
◆何占豪與同學組建「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並擔任組長。
◆年輕時的何占豪是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小提琴專業學生。
◆何占豪(右起)、陳鋼與《梁祝》首演者俞麗拿合影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我國戲曲界、音樂界幾代人的勞動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繼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們的職責——60多年過去了,面對《梁祝》給自己帶來的榮譽,何占豪始終清醒,還多次強調:「我們不應該過分炫耀個人所起的作用,否則將會受到前輩們無聲的指責,也會給後輩們留下笑柄。」

對於何占豪來說,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還留給他很多珍貴的記憶。

——為百姓而作

何占豪出生在戲曲之鄉諸暨,祖母是個越劇迷。17歲時考入浙江省文工團,1952年轉入浙江越劇團樂隊,任小提琴兼揚琴演奏員。1957年,何占豪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下稱「上音」)管弦系小提琴專業進修班,與丁芷諾、俞麗拿等成了同學。

在上音,他們學的大部分是巴赫、莫扎特作品,但下廠下鄉勞動為工農大眾演出時,卻發現農民兄弟們要聽的卻是越劇、滬劇,這使他們很「傷心」,回校後一直在想:西洋樂器怎樣才能被中國民眾接受和喜歡?在系領導的建議下,1958年8月,何占豪與丁芷諾、俞麗拿、沈西蒂、張欣、朱英等6位同學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其間寫了弦樂四重奏《梁祝》,這首「小《梁祝》」可以說是後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源頭。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這首弦樂四重奏還曾被多次演奏過。

——也曾有過畏難

在上音籌備向國慶十周年獻禮曲目時,何占豪大膽提出了用越劇音樂作素材寫一首大型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受到時任學院黨委書記、作曲家孟波的支持。

但當題材真的被確定後,何占豪曾產生了畏難情緒:自己一個業餘作者,何以堪當大任?是系支部書記劉品教授鼓勵了他,讓他不要忽略自己「滿肚子民間音樂」的優勢:「你不要以為貝多芬、莫扎特頭腦裏的音樂是天生的,他們的音樂也是從民間音樂中提煉出來的。」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

——《梁祝》主旋律「偷」自賈寶玉

說到《梁祝》主旋律,何占豪後來常常開玩笑說,是從賈寶玉那裏「偷」來的。原來,他的靈感來自於越劇《紅樓夢》中,賈寶玉扮演着尹桂芳的那句經典吟腔「妹妹呀」。

何占豪當時就想,老百姓為什麼如此癡迷這一句?原來,這雖然是一個起調的腔,卻是感情宣洩的表達。所謂情之所至,音之所在。所以,《梁祝》愛情主題第一句開始,就用了這句吟腔的音調。雖然整個樂段採用了江南小調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句體結構,但在每個樂句中仍然用了越劇「尺調」唱腔中一些深情的曲調,使整個主題既有江南風格又有越劇味。

上世紀八十年代,因工作交流,何占豪第一次見到越劇大師尹桂芳時,還用90度鞠躬致以敬意和感謝,並告訴她:我們的《梁祝》主題是從您這裏「偷」來的。此外,作品還在京劇、紹劇、蘇昆劇中吸取了大量營養。所以,何占豪始終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梁祝》的音樂素材是前輩戲曲演員與樂師們創造的。

——與陳鋼合作很愉快

《梁祝》實際上經歷了兩個創作階段。第一階段,就是何占豪與上音實驗小組同學創作的弦樂四重奏,但被劉品教授評價主題不夠深情、深刻。後來在創作協奏曲時,在劉先生建議下,邀請了作曲系高材生、上音最具權威的作曲家丁善德先生的學生陳鋼來參與。

何占豪記憶猶新,和陳鋼合作時間是1959年2月到5月。此前兩人並不認識,但何占豪深深記得曾經受到過陳鋼的父親、著名作曲家陳歌辛先生輔導,所以每次去陳家,見到他的母親和妹妹也非常親切。兩人的合作也超乎尋常融洽。何占豪有民間音樂的底子,擅長寫旋律,對小提琴的性能比較熟悉;陳鋼對曲式結構、和聲配器等作曲專業知識的掌握比較全面,有相當的鋼琴演奏基礎,對樂曲的全局有着通盤的構想,對主題的變化與發展也有豐富的想像,還對作品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也正是由於這種優勢互補,寫作進展也很快。何占豪還介紹,在創作中他們吸收了西方曲式規律性的合理部分,沒有把它當作條條框框來束縛自己。所以,《梁祝》已經不是典型的西方奏鳴曲式了,已經打上了「中國特色」的烙印。

——難忘首演

1959年5月27日,《梁祝》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參加上海市音樂舞蹈會演的節目,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正式首演。由俞麗拿小提琴獨奏,樊承武(指揮系同學)指揮,上音管弦系學生管弦樂隊協奏,丁芷諾任樂隊首席,何占豪參加樂隊演奏。當奏完最後一音,場內居然鴉雀無聲,過了好一陣子,才響起了暴風雨般的經久不息的掌聲。演員、指揮鞠躬謝幕,掌聲不停。最後,指揮破例地把樂曲的後半部分再重奏了一次,才滿足了聽眾的要求。

自此,《梁祝》奏響全國,傳遍世界。這部26分鐘的協奏曲,還被親切稱為「中國人自己的交響樂」。

我和我的祖國暨何占豪九十生辰慶賀全國巡迴音樂會

日期:2023年5月30日(星期二) 時間:夜晚7點30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