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德-揚恢復對四肢運動的自然控制。法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 科學家利用一種人工智能 (AI)解碼大腦信號的「數碼橋」,使荷蘭一名下半身癱瘓者僅僅依靠移動雙腿的想法就能行走,這提高了神經技術最終可幫助數百萬人克服殘疾的希望。

瑞士研究人員將一個電子設備植入該患者顱骨中負責控制腿部運動的大腦區域頂部。法國公共研究機構CEA腦機介面研究主管夏維表示,使用建基於AI模式的演算法,「可以從大腦紀錄中實時解碼運動意圖」。

該項目的神經外科醫生布洛赫表示,這些信號隨後被無線傳輸到一個神經刺激器,該神經刺激器與脊髓上控制受傷部位下方腿部運動的電極陣列相連。

繞過受損神經 促進中風治療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瑞士醫院的研究人員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突破將使醫生能夠繞過受損的神經,促進包括中風在內的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不過他們提醒稱,要想實現技術的小型化和強化、降低生產成本並進行廣泛臨床試驗,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發。

格爾德-揚是第一個安裝了「數碼橋」的病人,他說他已經恢復了對四肢運動的自然控制,這讓他能夠走路和爬樓梯,又或只是站在酒吧裏和朋友一起喝啤酒。

EPFL團隊先前使用了一種更複雜的程式來恢復因脊髓損傷而癱瘓人士的活動能力。病人透過在一個小平板電腦上按鍵來指定他們想要的動作,例如,站立、行走或踩踏,然後將指令傳輸到植入下層脊髓的一系列電極上。這些刺激神經細胞啟動相應肌肉的運動。

格爾德-揚的脊柱在11年前的一次單車事故中受傷,他從以前的系統升級到了新的「數碼橋」。他說:「這種感覺完全不同。以前我覺得是刺激在控制我,而現在是我自己在控制着刺激。」新系統不依賴於外部電腦的指令。當格爾德-揚使用「數碼橋」時,他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適應了它,形成了新的連接,使他即使在脊柱植入物關閉時也能拿着柺杖行走。

儘管到目前為止,「數碼橋」只在格爾德-揚身上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準備對另外3名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然後再擴展到更多患者。他們表示,如果改變植入物的位置,這項技術將在其他應用中發揮作用。例如,上肢癱瘓的人士可以恢復手部和手臂的活動能力,中風患者可以減少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