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流水落花》講述一個寄養家庭的故事。圖為電影片段。 資料圖片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教導大家,好好照顧自己家中的老人家,也要照顧社會上其他有需要的長者;好好愛護自己家中的幼小,也要愛護社會上其他有需要的兒童。

古代沒有福利制度,孟子的教導,促進鄰里之間織起一個安全網,讓社會上缺乏照顧的老人家或幼小也得到照顧。

最近,筆者看了一齣以寄養家庭為主題的電影,講述一個又一個寄養兒童相繼在同一個寄養家庭暫託的小故事。

不用多說,寄養兒童在成長中曾經歷不幸,各自背負着獨特而悲慘的故事。影片中的寄養兒童帶着焦慮不安來到寄養家庭,何曾想到自己竟然會與寄養家庭在相處上由「陌生」發展到「熟落」、由「懷疑」發展到「信任」、由預期自己像人球般「被踢來踢去」發展到「被用心照顧」?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代詞人辛棄疾說:「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當片中情節發展到美好的階段,寄養兒童便因種種原因被安排離開寄養家庭。每個小故事像是花開花落,而小故事又一再重複,寄養家庭繼續照顧新來的寄養兒童,延續着細水長流、連綿不絕之「親情」。

《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是寄養家庭在祝福寄養兒童?還是寄養兒童在祝福寄養家庭?

照顧兒童 撫平悲痛

影片中的女主角飾演「家舍媽媽」之照顧者。她曾痛失幼小的兒子,從此不敢再懷另一胎。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又或許是潛意識心理作祟,家舍媽媽偶然參加了照顧寄養兒童之服務計劃,在一種既親近而又保持距離的關係中,扮演「媽媽」的角色。沒想到家舍媽媽在情感上如此投入,透過一次又一次動人的「親子」互動,家舍媽媽治療了自己過去的創傷,更成功把消極的心態轉化成積極的力量,把原先打算用來照顧親生兒子的力量,轉移到其他寄養兒童的身上——同一種愛,同一種情,轉移到不同孩子的身上。雖然親生孩子早已離開了自己,照顧孩子的力量卻依然長存。

在重複照顧寄養兒童的經歷中,家舍媽媽撫平了內心的悲痛。也許,人生的經歷就是如此重複。影片的導演重複借用相同的雨景雨聲、蟲鳴鳥叫、小橋流水、花開花落之景物作為各個小故事之間的過渡,表達出人生經歷之重複,而在重複的經歷中又漸漸發生微妙的變化。也許,學習就是這樣,從沒捷徑,要經歷多次重複的學習後,才能學會。

◆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