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題的類型如果按主題劃分,其中一大類為公共政策型辯題,這類尤其常見於香港的辯論比賽。公共政策型辯題除了要求辯員緊貼時事動向,掌握比較複雜的政策背景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考驗其政策分析的能力。

今天我們選用一條不太尋常的比賽辯題為例,與大家分享處理政策類辯題的基本技巧。辯題為「居住在堆填區旁的人應得到租金津貼」。

這條辯題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熟悉的是「堆填區」這一類環保相關的問題一直存在於大家的生活中,也備受關注;而陌生的是給予居住在堆填區旁的人「租金津貼」這一政策手段,是香港過去所沒有的,也不見於主流的政策倡議。

選擇這條辯題作為討論,正是因為我們對於當中的「政策」不熟悉。相比於「香港應以填海作為增加土地供應的主要手段」、「香港應開徵銷售稅」這類主流政策辯題,大家對正反論點都習以為常,可以直接借用現成的論點,反而跳過了最基本的政策分析思考過程。因此,在練習政策類的辯題時,我們採用「主流問題(堆填區) + 非主流手段(租金津貼)」的形式設計辯題,反而更有意思。

回到辯題,我們應該如何着手處理?此處我們可簡單學習一下政策分析的一個經典理論框架——政策過程(policy process)。這個過程是一個循環迭代的政策流程,由「問題界定」開始,然後是「議程設定」,接着是「方案比較」、「決定政策」、「執行政策」、「檢討政策」,然後又回到開首的「問題界定」。這個循環流程思維,可以有助我們分析政策。

當中最關鍵的是第一步「問題界定」。在辯論中,這有點像我們所謂「一切從定義開始」,處理政策類辯題,則要從問題界定開始。我們一般見到的是一堆「現況」,如香港目前主要靠堆填的方法處置廢物。雖然堆填區的技術愈來愈先進,但住在附近的居民的生活仍會受到影響,市民對於堆填區無可避免地帶有「鄰避心理」(NIMB-Not In My Backyard),不想居所附近有堆填區。面對這些現況,我們要從中把問題梳理出來,否則難以着手。

對此,正反雙方的分歧會開始形成。如正方會認為這是社會成本的補償問題,堆填區是為了整體社會效益(處理廢物)而存在的公共項目,但其社會成本的分擔並不平均,主要由居住在其附近的居民承受,因此整個社會有責任對這一部分的居民作出補償。

相對而言,反方並不會認為這是補償問題,因為是否居住在堆填區附近是個人選擇自由,更重要的是堆填區的選址以及相關的淨化技術的提高,減少對周邊地區的環境影響。

如何定義問題是政策辯論的重要一步。在不同的問題下,我們會有不同的政策手段。所以處理政策類辯題的主辯,必須把問題定義清楚,而且要作出有效論證,使其更有說服力。

比賽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4MHJvGyC8&list=PL5iiLAXq6jw1hkm6vambf2hQHmIZBApaI&index=12

◆ 任遠 (現職公共政策顧問,曾任職中學、小學辯論教練,電郵︰yydebat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