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天

當代電影選擇以「刑天」和「窮奇」等神話角色名字命名角色,反映古代經典的影響力歷久不衰。去年曾在本欄撰文簡述「刑天」一名之來由,這次與讀者一起探討「刑天」到底是何方神聖。刑天的故事最早見於《山海經》,書載刑天曾經被「帝斷其首」,為何刑天有此悲慘命運?

古時候的族群部落為了爭奪領導地位,常有戰爭發生,而輸家往往要背負沉重後果。《史記》載周武王滅商之事,便見武王曾經「以黃鉞斬紂頭」,以「斷首」形式宣示周族擊敗商朝領袖紂王,確立周族統領群雄的地位。故此「斷首」之刑不僅代表敗方喪失權力和性命,更是勝者向其他部族展示威嚴的象徵。

原是遠古部落首領

由此可知,刑天很有可能是遠古原始部落的首領,曾欲挑戰帝位,惜最終失敗而被帝施以「斷首」之刑。然而,令人更感興趣的是《山海經》以「爭神」形容刑天與帝之爭,這樣的敘述手法會否過於神話化呢?其實古時習俗相信部族領袖皆天命之所歸,乃神之使者,故部族領袖之間的對決便有如神與神的鬥爭。再以武王滅紂為例,紂王作為商王朝天命的受命者,其肉身具有神聖象徵意義,所以《史記》形容武王對紂王施以「斷首」之刑為「恭行天之罰」,就古時宗教觀而言可謂是神對神的懲罰,是周革商命的一個重要儀式。

族人神化作圖騰

雖然刑天「爭神」之役以悲劇告終,但敗仗並不意味他所領導的部族消失於一夜之間,族人更對奮戰離世的領袖念念不忘。人死雖然不能復生,刑天的族人決定嘗試以「修補」的方式,令身首異處的刑天能以半人半神的「神話」形象「復生」。

據《山海經》描述,刑天死後仍能「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可見部族後人發揮想像力,改以身軀部位替代眼口的功能,將刑天化成後人景仰的圖騰神物,讓部族英雄仍可活在族人心中。

那刑天何以「操干戚以舞」?晉人郭璞曾指「干」即為「盾」,而「戚」即為「斧」,兩者皆為古時的戰爭武器。死後的刑天當然不能再上戰場,但卻可以帶領族人跳着「戰爭舞蹈」,以示奮鬥精神不滅。

「戰爭舞蹈」常見於古人的祭祀儀式當中,儒家經典《禮記》便有「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的說法,意為祭祀者拿着盾牌和斧頭,隨着《大武》樂曲起舞。

刑天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植民心,死後成為部族的崇拜對象,漸漸演變成為圖騰神物。族人利用古代宗教觀塑造刑天「復生」的形象,融合戰爭舞蹈的祭祀習俗,提煉出代代相傳的刑天神話傳說。

至於刑天的形象於後世有何變化,期望再有機會跟讀者分享。

◆ 歐亦修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