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對內外全面恢復正常通關後,旅遊業迅速復甦,但航空業就因為人手短缺而面對復常樽頸,導致部分航線轉飛周邊城市,影響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隨着機場第三跑道即將投入運作,業界預期未來幾年缺近十萬人手,政府必須積極協助業界解決缺人問題,既要加強培訓本地新人的力度,也要考慮適當輸入人才解燃眉之急,令香港航空業回復昔日光景。

疫情前,香港是區內首屈一指的國際航空樞紐,有120多家航空公司提供220個航點,吸引不少周邊地區的旅客「經港飛」。隨着今年年初本港回復與內地和海外正常通關之後,航班逐漸增多,但現時航點仍較疫情前減少三成。一些中小航空公司唯有改在內地城市上落客,白白令本港流失航空生意。即使是本地大型航空公司國泰航空,其高層早前也在股東會上表示,預計要等到明年年底,運力才可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復常進度並不理想。

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缺乏飛機或機師,而是機場服務方面欠缺人手。例如一些負責處理旅客行李託運、登機支援等工作的服務人員,空缺率高達三四成。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早前表示,估計現時業界欠缺2.5萬名從業員,而隨着機場三跑落成需額外7萬員工,他形容業界「大聲疾呼」輸入外勞,以確保服務盡快恢復,否則香港或喪失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要補充人才缺口,不外乎本地培訓和輸入人才兩條路徑。既然人才供不應求,業界應該適當改善薪酬待遇和配套福利,以增加對人才的吸引力。政府應該和業界攜手舉辦更多青年培訓課程。現時本港失業率雖然跌至3%的疫情以來新低,但其實青少年的失業率仍有8%至9%左右。畢業季即將到來,正是各行各業招攬人才的好時機,上述機場服務類的工作並不需要高深的技術,相信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就可以勝任,業界應該打造完善的職業上升階梯,多做宣傳,吸引年輕人入行。

在輸入人才方面,內地航空業界的人才較多,隨着大灣區的跨境基建日趨完善,從深圳、珠海、廣州等周邊城市一日來回香港已十分方便。業界早前已建議政府輸入外勞,考慮增加工作簽證配額和容許外勞即日往返,直接到機場禁區工作而無需入境香港。這些方式都值得政府積極考慮。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了擴大「人才清單」至涵蓋九大行業的51項專業工種,但航空業卻榜上無名,變相令業界難以加快輸入人才的速度。對此,政府應該不時檢討清單,補漏拾遺,按照香港的發展需要調整清單,並應針對不同行業的要求制定靈活的輸入人才策略。

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當中包括國際航空樞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確表示支持香港鞏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而確保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對香港的旅遊、貿易、會展等行業的發展都十分重要,更直接影響到香港對跨國公司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因此香港對此可謂不容有失。為配合復常之路,特區政府正密鑼緊鼓地展開多項推廣宣傳活動,但如果不解決航空業的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必然會影響各行各業的復常進度。因此,政府和業界需要循長遠的戰略角度,商討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持續補充航空人才。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