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李託運乘客登機「應接不暇」 冷門航線重挫
香港特區政府早前擴大「人才清單」至涵蓋九大行業、51項專業工種,惟航空業未有上榜。有航空業界人士近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自今年初開始,香港對內地及海外打開旅遊大門,航空業踏上復常之路,但人手荒成為最大的絆腳石,最少四五間中小型航空公司有意復飛香港,卻因為提供旅客行李及登機支援工作的機場服務公司嚴重缺人,航空公司最終要轉到內地機場上落客。翻查資料,香港機場疫前有120家航空公司在港提供全球共220個航點,惟在人手荒拖後腿情況下,航點減少三成,運力也未完全恢復。航運業界促請政府容許業界適度輸入外勞,工會則建議完善機場員工的交通接駁,以及提升薪酬吸引新人入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疫情前有120家航空公司提供220個航點,哪怕是冷門的目的地,香港都有直航或接駁航線,故不少其他地區的旅客也來港過境轉搭有關航班,惟今年香港航空業復常後,航點仍較疫情前減少三成,一些在疫情期間停飛香港的冷門航空公司欲復飛,卻阻礙重重。身為埃及航空公司港區總代理的葉慶寧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點出復飛的「痛點」,「(香港的)機場服務公司好缺人,已嚴重到即使有航空公司願意畀貴3倍、4倍價錢,都應接不暇。」
多間航空公司轉內地機場上落客
他解釋,航線運作是環環相扣的,航班來港前必須聘用香港的機場服務公司,負責處理旅客行李託運、登機支援等工作,相關費用是每班機10萬港元。目前,全港只有5間機場服務公司,其中兩間承接大型航空公司,再無餘力接更多航空公司的生意,中小型航空公司遂爭相向其餘3間服務公司招手,但不少公司失望而回:「佢唔係有生意唔做,但確實無人手,有啲公司空缺率高達三四成。」
首當其衝是中小型航空公司。葉慶寧透露,多間中小型航空公司早於今年2月初已打算復航香港,包括遊走香港與中東一帶的肯亞航空及阿提哈德航空等。
他表示,計劃在港經營航線的航空公司,每年要向機管局提交夏季(覆蓋每年3月至10月底航班)及冬季(覆蓋11月至翌年2月底航班)航程申請,據悉今年2月部分中小型航空公司申請航程時,因為無法獲機場服務公司接待,夏季復飛香港的計劃泡湯,大約四五間航空公司唯有改為在內地包括廣州、杭州或北京等地上落客,也有部分航線停飛大中華。葉慶寧擔心,人手荒持續的話,或連帶影響「冬季航程」。
一名航空業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解釋,這些航空公司雖然多數提供冷門的航線例如非洲、中東或埃及等,但不少航空公司在香港起飛、中途會於曼谷稍作停留,再飛往目的地,如今改往內地上落客,變相令香港前往曼谷的航班買少見少,本來在港轉機到中東、非洲一帶的旅客也往廣州、杭州或北京轉機,削弱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
香港國際機場航空公司委員會主席李俊霆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疫情前,大約有120家航空公司在香港營運航線,往來全球超過200個航點。雖然今年從1月到3月已有大概120家航空公司飛往香港連接150個航點,然而因為人手短缺,目前的航班升降量,以及客運量分別維持在疫情前的60%及40%。
提供機場支援服務的香港航空公司服務商協會主席劉敏儀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機場服務公司已不斷加強招聘力度,部分公司對新入職員工的待遇,已較疫情前上調逾一成,並積極挽留現職員工,但不少機場服務公司仍出現三四成人手短缺,這問題或隨着三跑投入服務進一步惡化。
港機場員工較疫情前減2.5萬人
她根據機管局推算數據指,目前約有5.3萬名員工在香港機場工作,比疫情前近7.8萬名員工已出現2.5萬缺口,「預計明年三跑系統完全啟用時,機場估計需額外聘請7萬人,舊數未清新數又來,兩條數加埋一共要填補近10萬個職位空缺。」她促請特區政府在保證本地就業的前提下,優化航空業輸入外來人才的制度,以緩解行業的勞工短缺問題。
同時,業界正面對沉重的營運開支壓力,「各機場服務公司已經收到通知機場租金及各項費用將陸續加價。」她期望特區政府協助航空業,在復甦期讓各企業專注招聘足夠人手,避免因為過度高漲的經營成本,而影響香港航空業的整體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