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後的「人才清單」納入了醫療服務領域下13項專業。圖為參與醫管局「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數十名廣東省醫護人員抵達香港。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因應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每年輸入3.5萬名人才來港的目標,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宣布擴大「人才清單」,即日起把涵蓋的專業由原有13項大增至51項,並即時應用於「優才計劃」、「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中。更新後的清單涵蓋9個行業領域的51項專業工種,新增的三個行業領域包括商業支援、發展及建造,以及醫療服務。只要是列入清單內的行業,僱主就可經「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招聘境外專才,一般只需4個星期便能獲批,不需再在本地刊登招聘廣告,或向入境處證明在本地招聘困難。但醫療等行業,仍需符合香港專業註冊資格才能從事相關工作。 

特首去年在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盡快更新「人才清單」,以反映各專業的最新短缺情況,目標在2023年第一季完成。對此,勞工及福利局與各相關政策局及部門諮詢各行業組織、主要商會及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等持份者,對清單作出更新。

進一步釐清專業範疇

根據昨日公布的更新後清單,部分原有專業進一步釐清其所涉範疇,例如之前數據科學及網絡安全專業,如今拆分為資深數據科學家,以及資深網絡安全專家兩項專業等,連同新增的工種,清單總共涵蓋51項專業。

在「優才計劃」下,若申請人符合清單相關專業要求,可在「綜合計分制」下取得30分額外分數,增加獲批來港的機會。消息指,至今逾200人因該30分而成功獲批來港。

至於「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去年12月28日起規定,如申請人的職位屬清單表列的專業,僱主無須再提交市場供應測試及證明本地招聘困難,可直接提出申請,可縮短繁瑣的程序。政府指,一些僱主特別是中小企,過往因不清楚要提交的證明,不斷補交文件,隨時花上數個月才成功申請人才來港,「可能獲聘者已另有工作了。」

鑒於近年香港醫護人手短缺,特區政府亦於清單中加入醫療服務合共13項專業。醫務衞生局強調,每項專業的註冊資格各有不同,即使加入了「人才清單」,先決條件仍是要符合相關註冊要求才可來港工作。

針對建造業人手短缺,清單亦新增11項發展及建造領域下的專業,發展局指建造業議會早於今年2月發表報告,清晰指出行業目前缺乏約4,000名專業人員,因此期望透過擴大後的「人才清單」加上本地培訓,多管齊下填補空缺,而清單下的基本要求為持大學學位,另加3年相關經驗。

「人才清單」新增11項「發展及建造」領域下的專業。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提供人才入境便利

勞工及福利局亦指,部分專業/職業未獲接納,是基於未能證明本地人才短缺、會窒礙向本地人才提供培訓,或所需學歷低於學位水平等原因。消息指,曾建議將機場搬運或貨運的工種也納入清單中,但政府認為有關工種屬較基層的技術人員,可透過其他計劃申請來港工作,因而被拒。

該局又指,不會就清單設「KPI」,特區政府整體「搶人才」目標則不變,即施政報告提及的每年輸入3.5萬名人才來港,「至於外地專才來不來,關鍵是他們如何看香港的發展機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在立法會上重申,「人才清單」主要是提供入境便利的舉措,申請來港者在香港執業的註冊要求及專業要求都是不變。

勞聯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周小松均批評,政府事前未有就擴大清單向業界作充分諮詢,以及說明相關工種的人力資源情況及數據。他們憂慮新清單未必完全符合本地人力市場所需,長遠甚至會影響本地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他們亦促請政府做好把關工作,確保申請者均為專才而非變相輸入外勞。

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相信擴大清單有助香港在全球「搶人才」,提升本港競爭力,但他亦認為政府需正視目前人才入境集中來自內地,以及人才配套支援不足兩大問題,並認為可透過住屋與獎金兩方面入手,紓緩外來人才在港的生活壓力。

醫護界回應|紓緩醫荒關鍵 擴大特別註冊制度

擴大後的「人才清單」納入了醫療服務領域下13項專業,但有醫護界認為,香港醫護荒問題的本質是專業資格註冊門檻高,即使納入人才清單,對填補醫護空缺的作用不大。

創新科技、人工智能亦是「搶才」重點。 資料圖片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人才清單」只是其中一道門,他們是否來港的重點仍視乎薪金及工作是否吸引,以及執業資格的安排,「現時香港已非常歡迎非本地培訓醫護來港,基本上從來不用證明本地醫護不足才可聘請外地人才。」

他認為,要紓緩本地醫生荒的關鍵是擴大特別註冊制度,以及容許非本地培訓護士可免試來港工作。

議員質問醫委會:為何排除內地知名院校

林哲玄指出,現時特別註冊名單上有75間學府的畢業生可免試來港執業,當中只得3間是內地大學,而其中兩間不開放予中國公民讀,即只有一間是香港學生有機會入讀,然後免註冊回港。

他說:「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曾三度質問醫委會為何只承認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語言的課程,而排除內地知名院校。究竟是誰不開綠燈?」他認為,紓緩醫生荒的關鍵是擴大特別註冊制度。

香港中華醫學會理事楊超發亦指,近年招聘境外醫護的成效並不理想,醫管局早前到海外招聘醫生的成果也有限,認為今次把醫療服務領域納入「人才清單」亦只是「做得幾多得幾多,未必有幾多人因為這樣而來港。」 

建造業回應|工程師缺口三千 望精簡審批流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鑑於香港中短期內計劃展開房屋、交通等基建工程,建造業人手短缺問題雪上加霜,故業界持份者普遍支持政府的擴大「人才清單」覆蓋發展及建造行業,但希望引進人才時設定門檻,防止大批廉價勞工湧入,長遠則需要改善教育制度,培育更多本地工程界人才。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該會早前估算本地建造業工程師人才缺口約3,000多人,他認為精簡審批流程及擴大輸入人才,均有助紓緩人手荒。

不少內地人才通過香港「優才計劃」來港打拚。資料圖片

長遠解決之道 改善本地教育

卜國明表示,工程師學會去年針對建造業界現狀向政府提交3份報告,其中一份報告關注人才問題,當時該會在建造業界有約1.7萬名法定會員,估算人力缺口約兩成,希望政府擴大本地工程師人才庫,而政府擴大「人才清單」計劃是對該會的報告建議作出回應。

他解釋,今次方案是在現有輸入人才計劃的基礎上作出改善,並未繞過工程師學會的發牌機制,「不是說對引進的工程師直接發牌,按照大學學士學位、3年工作經驗的背景,輸入的工程師可以在港先從事助理工程師類別的工作,累積資歷之後再考取牌照,但這樣也相當於增加了工程師的base (基數)。」

卜國明透露,一般本地有3年經驗的建造業助理工程師月薪約為3萬元,考牌後薪資還會進一步提升。他形容這是一份頗有前途的工作,相信計劃對於境外人士亦具吸引力。

不過,他認為,若要長遠解決工程界「人手荒」,還是要從本地教育着手,包括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對STEM科目的興趣,檢討大學工程學科的收生標準,增加職業教育、專上教育院校的工程類學生等。此外,政府亦要制定工程投標標準,杜絕「低價搶標」行為,維護行業健康發展。

防止濫用機制 變相輸入勞工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工會相信引進人才對香港整體經濟有正面作用,但亦存在憂慮,「這個政策有沒有機會被一些公司濫用,變相輸入廉價勞工?」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制定具體指標,例如薪資指引、引進名額等,以免對本地人才市場造成衝擊。

香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會長伍新華認為,透過計劃引進的人才主要集中於建造業界的管理層和中層,但據他了解,業界不同專業分工均有缺人現象,希望政府逐步完善並拓展計劃,解決中短期人手緊缺問題。「比如目前地盤的前線管工也是很缺乏的,計劃應該沒有考慮到。政府很難用一個計劃涵蓋所有的業界人員,需要一步步來。我們分包商屬於中小型企業,本身有自己的本地團隊,但也預見到幾年內會有退休潮,需要人員補充。」

建造業議會亦表示,今年2月公布《建造業人力預測》,預計本地建造業對專才需求殷切,但加強培訓需時,專才人手仍然緊張,故歡迎政府將「發展及建造相關專業」加入於「人才清單」,議會將繼續與業界及學院合作,多管齊下協助解決人手問題。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