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清單加碼 增商業醫療建造三領域
因應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每年輸入3.5萬名人才來港的目標,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宣布擴大「人才清單」,即日起把涵蓋的專業由原有13項大增至51項,並即時應用於「優才計劃」、「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中。更新後的清單涵蓋9個行業領域的51項專業工種,新增的三個行業領域包括商業支援、發展及建造,以及醫療服務。只要是列入清單內的行業,僱主就可經「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招聘境外專才,一般只需4個星期便能獲批,不需再在本地刊登招聘廣告,或向入境處證明在本地招聘困難。但醫療等行業,仍需符合香港專業註冊資格才能從事相關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特首去年在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盡快更新「人才清單」,以反映各專業的最新短缺情況,目標在2023年第一季完成。對此,勞工及福利局與各相關政策局及部門諮詢各行業組織、主要商會及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等持份者,對清單作出更新。
進一步釐清專業範疇
根據昨日公布的更新後清單,部分原有專業進一步釐清其所涉範疇,例如之前數據科學及網絡安全專業,如今拆分為資深數據科學家,以及資深網絡安全專家兩項專業等,連同新增的工種,清單總共涵蓋51項專業。
在「優才計劃」下,若申請人符合清單相關專業要求,可在「綜合計分制」下取得30分額外分數,增加獲批來港的機會。消息指,至今逾200人因該30分而成功獲批來港。
至於「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去年12月28日起規定,如申請人的職位屬清單表列的專業,僱主無須再提交市場供應測試及證明本地招聘困難,可直接提出申請,可縮短繁瑣的程序。政府指,一些僱主特別是中小企,過往因不清楚要提交的證明,不斷補交文件,隨時花上數個月才成功申請人才來港,「可能獲聘者已另有工作了。」
鑒於近年香港醫護人手短缺,特區政府亦於清單中加入醫療服務合共13項專業。醫務衞生局強調,每項專業的註冊資格各有不同,即使加入了「人才清單」,先決條件仍是要符合相關註冊要求才可來港工作。
針對建造業人手短缺,清單亦新增11項發展及建造領域下的專業,發展局指建造業議會早於今年2月發表報告,清晰指出行業目前缺乏約4,000名專業人員,因此期望透過擴大後的「人才清單」加上本地培訓,多管齊下填補空缺,而清單下的基本要求為持大學學位,另加3年相關經驗。
提供人才入境便利
勞工及福利局亦指,部分專業/職業未獲接納,是基於未能證明本地人才短缺、會窒礙向本地人才提供培訓,或所需學歷低於學位水平等原因。消息指,曾建議將機場搬運或貨運的工種也納入清單中,但政府認為有關工種屬較基層的技術人員,可透過其他計劃申請來港工作,因而被拒。
該局又指,不會就清單設「KPI」,特區政府整體「搶人才」目標則不變,即施政報告提及的每年輸入3.5萬名人才來港,「至於外地專才來不來,關鍵是他們如何看香港的發展機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在立法會上重申,「人才清單」主要是提供入境便利的舉措,申請來港者在香港執業的註冊要求及專業要求都是不變。
勞聯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周小松均批評,政府事前未有就擴大清單向業界作充分諮詢,以及說明相關工種的人力資源情況及數據。他們憂慮新清單未必完全符合本地人力市場所需,長遠甚至會影響本地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他們亦促請政府做好把關工作,確保申請者均為專才而非變相輸入外勞。
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相信擴大清單有助香港在全球「搶人才」,提升本港競爭力,但他亦認為政府需正視目前人才入境集中來自內地,以及人才配套支援不足兩大問題,並認為可透過住屋與獎金兩方面入手,紓緩外來人才在港的生活壓力。
人才清單涵蓋51項專業 / 職業
*商業支援
*資深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相關(財經專才除外)
*發展及建造
*建築
*土木結構工程
*屋宇裝備工程
*機電工程
*屋宇測量
*工料測量
*土地測量
*園境
*城市規劃
*營造師/建造師
*建築信息模擬經理
金融服務
資深資產及財富管理合規專才
資深資產及財富管理專才
資深環境、社會及管治(ESG)財經專才
專項保險
精算師
資深金融科技
創新科技
*資深人工智能
*資深雲端基礎設施
*資深軟件
創新及科技
資深數據科學家
資深網絡安全專家
海事服務
*航運融資
海事總管
造船師
創意產業、藝術文化、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節目經辦
*可移動文物修復
*出版方面的創意產業
*數碼市場推廣及品牌
電影創意產業
表演藝術方面的科技專才
音樂方面的創意產業專才
數碼娛樂方面的創意產業
環境技術服務
資深廢物處理/工程師
*醫療服務
*醫生
*牙醫
*牙齒衞生員
*護士
*助產士
*中醫師
*藥劑師
*職業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醫務化驗師
*視光師
*放射技師
*脊醫
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
爭議解決專才
*法律專才(爭議解決專才除外)
註:*為新增的領域及專業/職業
◆資料來源:勞工及福利局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