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網購已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網購行騙手法應運而生。消委會昨日指出,其中一種網購騙案手法,是騙徒假扮賣家在社交平台、討論區或買賣平台,發帖文或開設專頁,甚至假冒同名店舖出售貨品,但收款後便會失去聯絡或封鎖買家的賬戶,大部分騙徒均以個人名義登記的「轉數快」App收取騙款,使「轉數快」App變為「騙數快」詐騙工具。
據警方數字顯示,自疫情爆發後,接獲的網購騙案劇增逾3倍,去年更高達8,135宗,為近年新高。消委會列出網購騙案的兩大慣常手法,除了假扮賣家外,另一種常見手法是,騙徒假扮消費者做俗稱的「彈票黨」,在買賣平台主動接觸出售二手名錶、手袋等奢侈品賣家。
騙徒先會訛稱有興趣光顧,並存入空頭支票至賣家的銀行戶口,或以假入數紙瞞騙賣家,製造付款假象,而賣家可能因未查閱銀行戶口的結餘,直至出貨後才發現款項未成功到賬。此外,銀行「戶口結餘」更新,不代表已成功過數,「可用結餘」才可真正確認。
若多外籍人士留言 店主答「已PM」高危
為預防市民上當受騙,消委會教路,在Facebook的「專頁資訊透明度」可看清專頁過往的改名紀錄、建立日期和管理員所在地。如果該專頁為新開設,或經常改名,或管理人身處境外卻聲稱本地商戶,則意味存在一定風險。需留意社交平台專頁的正評和留言,如果留言內容多為正評,且留言者是外籍人士,而店主回覆「已PM」,也為高危信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