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格言聯璧·存養類》
儒家思想以「內聖外王」的工夫為核心。所為「內聖」的工夫,簡單來說就是提升個人品德;所謂「外王」的工夫,簡而言之就是踐行王道,以求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我們都知道,儒者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畢生事業,典出「四書」中的《大學》,當中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接着又說:「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可見儒家的學問修養,是從「心」出發,而終於「天下」的一趟旅程。
引言首兩句教人開放心胸。《尚書》說:「有容,德乃大。」量小氣窄的人,不足以成就大事業。清朝名臣林則徐,在其書室有一副自題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吞納山海、虛懷若谷的胸懷,方為大丈夫。
無獨有偶,明代名臣袁可立,也引用了同一句名言作為其自勉聯:「受益惟謙,有容乃大。」上聯同樣出自《尚書》:「滿招損,謙受益」,正好天然成對。杯子要是水已滿,便容不下新注的茶;同樣,心要是不夠謙虛,便不能容受世間的美善與不同的意見。
引言後三句教人平心靜氣。《大學》提出:「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格物致知」所指為何,後世學者有不同解讀。
程朱理學指「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以獲得知識;而陸王心學則指「格物致知」是格除心中的物慾以致我心的良知。儘管兩者的解讀大相徑庭,但有兩點基本原則是相同的:兩者均以「格物致知」作為「誠意正心」的手段,此其一;兩者均要求人本着冷靜持平的心以認識事理,切忌偏執與盲目,此其二。
平心論事、潛心觀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現代社會着重民主與科學,平心論事合乎民主精神,讓人們在開放多元的社會上自由辯論並達成共識;潛心觀理合乎科學態度,讓人們以事實破除謬見,彰顯真理;此兩者正好相輔相成。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