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的粵曲板式屬「來源不明」,例如上期介紹的任劍輝名曲《有情活把鴛鴦葬》的首段「乙反戀檀慢板」便是一例。

粵劇戀檀也稱「戀壇」、「連彈」、「亂彈」,但此「亂彈」不是清代花部的「亂彈」。對於它的來源,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粵班伶人根據《羊城著名瞽姬秘本》所唱;第二種說法是清末粵劇藝人新華在折子戲《猩猩追舟》一劇中創作的新曲或專腔;第三種說法是新華從外省戲曲中吸收過來。        

戀檀是曲牌與板腔的混合體,既有基本旋律按譜填詞的慢板,又有行腔寬鬆、因字取音的中板、二流(舊稱「戀檀快中板」),但句式格律不像板腔體嚴格。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板面和序都可以填詞演唱,而唱詞位置又可以作過門處理。

此外,有研究指1932年間的粵曲《鶯啼怨》吸收了戀檀慢板唱腔的旋律,另填新詞,作為粵曲唱腔的一種曲牌,與二黃慢板相銜接。自此之後,戀檀腔的起板、慢板、中板和流水板便經常被個別吸收到粵劇唱腔中,作為一個曲牌使用,後來更變化出乙反戀檀板式。

現時的戀檀有正線與乙反兩調式,節奏有戀檀慢板、戀檀中板、戀檀快板。戀檀慢板是一板三叮,戀檀中板、戀檀快板是一板一叮及流水板。用乙反調式演唱的戀檀,稱為乙反戀檀。它有上、下句的旋律而沒有上、下句之分;有獨特的起板、過門和旋律,自成體系,不屬梆子、二黃或牌子曲的範疇,多用於悲悽的戲劇情緒。戀檀慢板有個很大的特點是「中叮開口」唱,板面也先打「摑的」(一板一叮)再起。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