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房天花上的電排吊機,是製作MiC的靈魂之一,用以搬動重量不菲的組件。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3年新冠疫情期間,香港不少行業都憑着不朽的香港精神對抗逆境,將危機變機遇。建築業在疫下物流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採用了「組裝合成」建築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簡稱 MiC)興建方艙醫院、隔離中心。首間香港MiC工廠3年前落戶於屯門龍鼓灘,除了參與近期討論度熱爆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就連政府工程如醫院、學校及政府大樓等,都有MiC身影。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獲准進入該廠房的心臟地帶,直擊預製組件由混凝土幻變成舒適家居的過程,拆解 MiC 建築方式如何較傳統建築方法的施工期加快兩三成之謎。

起樓的工地少不免飛沙走石,但走進港產MiC公司「青建智造」位於龍鼓灘廠房,感覺像走入大人版的 LEGO(樂高)積木世界。青建智造副總經理馬嘉文一邊帶記者參觀,一邊拆解 MiC 建築方式鮮為人知的誕生過程。

◆青建智造副總經理馬嘉文希望本港 MiC 廠能匯聚更多年輕建築師,將香港發展成 MiC 樞紐。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模具處理混凝土 「變出」浴室廚房

他介紹,在MiC工廠內,製作核心全靠一座經特別設計的自動化模具及用於搬動組件的重型電排吊車。MiC製作組件可塑性甚高,從落石屎開始,經過自動化模具處理後,組件雛形便形成,只要再按需要加上機電安裝及裝修,便可按需要變身為浴室、廚房或寢室。記者所見,工廠人員就像砌積木般,一個個預製組件快速疊建砌成,出廠運到施工地盤裝嵌,萬丈高樓也能快速落成,大大減省地盤現場的工序及建築時間。

◆特別設計的自動化模具。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MiC建築法近年才在香港興起,了解及掌握此技術的企業為數不多,令它添上一道神秘面紗,但事實上,MiC建築法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已經問世,技術輾轉傳到去新加坡後被發揚光大,而港產建築師馬嘉文就被公司派往新加坡學習最新的MiC技術。

青建國際曾奪得被譽為新加坡建築業奧斯卡的建築卓越獎,對掌握MiC技術有豐富經驗。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和建築署官員到新加坡考察MiC建築法,大感興趣,力邀新加坡的「青建國際集團」來港發展。青建領導層認同可以將新加坡的組裝合成經驗帶到香港,訓練本地人才,於是答應來港發展,並成立「青建智造」。

不過,香港寸金尺土,想要找到適合的土地建廠比在新加坡困難。尋尋覓覓、兜兜轉轉,他們最終獲一香港廠家支持,正式落戶香港。雖然有了落腳點,但MiC在港是橫空出世的產物,要找到相關人才建立團隊落實在港製造、設計及裝嵌等。

排除萬難,首間港產MiC工廠落戶香港後,開拓客戶才是真正考驗。MiC建屋是新技術,馬嘉文憶述:「當時部分發展商聽完介紹後,認為他們慣用的傳統技術都建到屋,點解要用MiC?又或者在內地購入MiC預製組件都可以,為什麼要選擇幫襯香港MiC工廠?」 直至一場疫情來襲,各地防控政策下,物流受阻,令建材及預製組件難以如期運到香港,對一分一秒都是生產成本的發展商而言,施工延期無疑是大忌,港產MiC建築技術成為了「及時雨」。

施工時間最多快三成

MiC得以成為建築界新寵兒,只因施工時間可大大縮短20%至30%,馬嘉文舉例說:「以一個涉及3個單位、面積約700呎的MiC組件為例,生產周期只需約20天。」由於建造得超快速, 特區政府遂決定以 MiC 新建築法全力打造「簡約公屋」,盡快推出市場。 用 MiC 技術建屋在港仍處於萌芽階段,青建智造領導層認為未來發展潛力無限。

冀港成MiC樞紐 輻射全灣區

被問到新加坡和香港的共通點,青建智造副總經理馬嘉文表示,兩地的市民都喜歡居住在用混凝土建成的高樓大廈,在香港起MiC建築,需同時考慮能否抵禦颱風和地震,於是團隊與新加坡專家花了不少心思為本地環境重新設計,又找到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的何偉明院士協助,逐一將困難拆解,更取得了專利,以保障其使用權,加上青建在新加坡及內地的團隊支援,得以順利在港投產。

香港建造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亞洲數一數二的行業,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行業出現疲態,令建築成本和時間大增,馬嘉文說:「青建領導層堅持在港興建MiC工廠正正是希望匯聚更多年輕建築師、工程師及專業人員,將香港發展成MiC樞紐,繼而將新技術輻射到大灣區及內地。」他希望特區政府能撥出更多用地,鼓勵更多人投身發展屬於香港人的MiC行業。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