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香港人口日趨老化,安老服務供不應求問題愈來愈嚴重。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時表示,大灣區發展着重「同城化」概念,但居於大灣區內地城市港人的醫療、教育及福利等政策仍存在重重規限,認為特區府應推動更多協助居於大灣區內地城市港人的政策措施「過河」,並統合標準和突破規限,以更好地便民利民。他關注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安老設施「平、靚、正」,建議特區政府可透過買位方式,供內地港人長者申請入住,同時透過「關愛基金」以試點形式購買醫療服務,讓他們可到三甲醫院接受醫療服務。黃國將於本周三的立法會會議上就相關議題提出書面質詢。
黃國日前向傳媒詳細講解其書面質詢的內容。他引述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截至去年約有53萬名香港居民通常逗留在廣東省,半數為年滿65歲或未滿15歲的「一長一幼」,尤其關注特區政府有何政策措施幫助該近9萬名長者在內地解決醫療問題,並支援他們居家安老及獲得安老服務。

他說:「香港院舍的居住面積及人手同樣不足,但成本不菲,政府買位每人每月要1.6萬元,護養院更要2.25萬元。但內地只需4,000人民幣,需要深度護理者亦只需5,800人民幣,只是香港的四分之一。」
此外,即使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提倡樂齡科技,但本港家居及院舍面積太細,根本應用不了,內地院舍則可藉此為長者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相比香港一些較差的院舍,他形容內地院舍猶如「天堂」。
黃國指出,現時香港有150萬名長者,約佔人口20%,6年後增至接近200萬人,佔人口比例達25%,認為在內地院舍買位可為港人長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紓緩香港的住屋及醫療等問題。他說,現時社署雖有透過「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讓香港長者可入住由本港非政府機構分別在廣東肇慶及深圳鹽田營辦的院舍,但地點距離市區較遠。他期望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均可各有兩三間買位院舍供港人入住,且不限於由港人營辦的醫療機構,「其實由內地民營的院舍不等於質素差,只要規模大、硬件好及與香港的標準看齊便成。」
關愛基金可助接受三甲醫院服務
長者到內地養老的其中一大顧慮是醫療問題。黃國認為,特區政府可透過關愛基金作試點,配合跨境安老政策,為入住大灣區內地九市院舍的港人長者於就近三甲醫院購買醫療服務,「舉例在香港,無即時危險等骨科手術或要排期7至10年,港大深圳醫院只需幾個月。」他指出,內地同樣面對人口老齡化,故近5年間安老業發展迅速,三甲醫院的醫療質素及監管制度亦有保證,而現時香港輪候入住資助院舍動輒需時一兩年,相信在內地買位及購買醫療服務的相關建議若被採納,至少可吸引數千名長者申請,「這樣長者住得更好,特區政府又可減省成本,香港安老業的人手問題也得以解決,總好過輸入外勞。」
黃國強調,中央已為港人提供很多便利,例如容許港人在內地取得居住證後可購買醫保等,「有在廣州居住的港人長者接受專科手術要12萬元,內地醫保承擔了八成費用。」他認為跨境醫療合作亦屬大勢所趨,但現時政策融合得好慢,故特區政府應擴大福利可攜性,推動更多協助居於大灣區內地城市港人的福利及教育等政策措施「過河」。
評論